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霍从新 更生 辽宁义县人 11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5 11: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需要查询更多档案文献请注册VIP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VIP会员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广益 于 2023-1-15 13:22 编辑

东北讲武堂第十一期骑兵科学员 霍从新 原名霍玉成 字更生 1910年2月1日生 辽宁义县人 祖籍山西太原 1985年5月14日去世
霍春安:回忆我的父亲霍从新
2012-11-30 22:14 阅读:419
资料提供:霍春安(霍从新之子); 文字编辑、配图:张景波
【序】父亲是一个东北军老兵,他在世时,由于我长年在外,没能及时请他老人家讲讲家庭和他本人的经历,许多宝贵的历史再也无法追忆,再也无法补救了。想到这,我深感痛惜。
1985年父亲去世后,我产生'赶快抢救历史、抢救过去'的愿望,一方面断断续续从记忆中挖掘曾经的存在,一方面利用回家探亲时请母亲讲一些关于家史和父亲的情况。最主要的有二次:一次是1984年3月28日,一次是1992年10月19日。母亲挺健谈,八十多岁的人了,记忆非常好,她讲了不少家族的、家庭的、父亲的历史……
一、霍家家世 出身八旗
霍春安的母亲
母亲说:霍家的祖先是山西省太原府霍家庄人,在辽宁省义县的头辈叫霍清,是明朝时从山西太原府移民过来的,根据一份写在黄绸子上的家谱,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四代了。
霍清刚到东北时,家里很穷。后经自己努力,兴旺发达了。到大清时,不知怎的,老霍家成为在'旗'的了,正红旗(也有说镶黄旗)九甲长明社,沾皇亲,吃皇奉禄。
按族谱上排列,父亲叫霍玉成,1910年2月1日生。父亲在外面工作时叫霍从新,字更生。
二、参加东北军 考入讲武堂
父亲曾在义县一所中学读书。念完中学,想考讲武堂,不知何故,没去成。屯中有一个知名人物,叫沈庆昭(这是他在家乡的名字),当时在朝阳做官。沈庆昭在东北军中有一定资历,此人跟张学良进关,一直参加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升任少将军衔。解放战争中在北京接受和平改编。文革开始时被红卫兵押送回乡,不久含冤去世。落实政策时北京有单位给他恢 复名誉。他和我爷爷同一辈分,我叫他三爷。一次,他对我爷爷说:'我要到朝阳去了,带不带玉成?'爷爷同意了,父亲就跟沈庆昭到朝阳【汤玉麟所辖部队】,当上士(文书),后转义县驻防。东北军何柱国部第三旅于1928年-1930年间在义县驻防,1930年移驻山海关,父亲的经历和这一段很吻合。
后来,父亲所在部队驻守沈阳,并选派二人到讲武堂学习。父亲很幸运,被录取为东北讲武堂第11期骑兵科,于1930年12入东北讲武堂学习。
何柱国(1897-1985),别号铸戈,国民党陆军上将。1897年生,广西容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历任陆军独立第九旅旅长兼临榆警备司令、五十七军军长、骑兵二军军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
三、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父亲在讲武堂学习还没毕业,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军约有5万余名官兵跟张学良将军进关,沈庆昭和父亲都是这5万余人中的一员。父亲所在部队撤退到锦州。锦州失守后,撤退到山海关。在山海关住防,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吃大地里的笳子充饥。
父亲在山海关住了一年多,后在北京、石家庄,最后来到西安。
民国25年,也就是1936年,爷爷带母亲去西安找父亲。此后,在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艰苦年代里,父母一直相依为命。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联合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和在西安的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这一天,人称'双十二事变'。
母亲说,此时父亲是张学良将军警卫营的一个上尉排长。他们排本来守卫大雁塔一座弹药库,事变时,被上级调动直接参加扣压蒋介石的行动。母亲告诉我,那一天,天还没亮,枪声骤然响起,她被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担心父亲的安危。第二天,听说发生了事变。父亲所在部队正是进入唐明皇和杨贵妃洗澡的华清池抓蒋介石的那支队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开始他的幽居生活。父亲所属的卫队营解散了,张学良的书全烧了。
由于元老派和少壮派的激烈斗争,东北军内部出现严重分裂,67军王以哲军长被杀,同室操戈,令人痛惜。
许多东北军人讲,张学良走了,咱都成了没娘的孩子。东北军原有5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分别是105师(实则为一个军的兵力,1937年改编为49军)51军、53军、57军、67军和骑兵军【军长何柱国将军】。
四、全面抗战时期 参加台儿庄战役 入骑兵军官学校深造
1937年家农历正月18日,我在西安出生,取地名为长安,大名叫霍长安。当时不少东北军人的孩子都是这样按地名叫的,我所能记得的有:郭长安、莫长安、贾咸阳等。他们都是我的小伙伴,多少年查无音讯,十分想念。如有知情者,可跟帖联系。
我出生20天,还没满月,父亲所属部队就调离西安,先后进驻豫南、皖北、苏北等地。
1938年,战事吃紧,队伍开上前线。母亲拉着父亲的手,说什么也不让他走。父亲重任在肩,军令不可违抗,
母亲常含泪向我们讲:父亲所在的东北军参加了台儿庄大会战,多少天杳无音讯,母亲坐卧不宁。常有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员讲,仗打的惨烈,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打在一起,里三层,外三层,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死了不知多少人,部队整连整团的都打没了,他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听到这,母亲担心父亲的安危,整天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以泪洗面。
台儿庄会战后,父亲调回西安。此时的他,是某部上尉副官。由于三爷沈庆昭在咸阳,我们家先到咸阳与他相会。这是父亲第二次到陕西省。
不久,师部选三人上骑兵学校,我父亲被选中了。
骑兵军官学校在天水马跑泉, 成立于1939年9月1日,是国民党培训骑兵军官的根据地。
于是,全家赶赴甘肃省天水市。父亲在一处叫二层崖的地方,安排我们的住处。那里有一眼著名的泉水,就是马跑泉,也叫天水东泉。1940年,大妹出生了。父母习惯于按地名给我们取名,所以大妹叫东泉。
父亲从骑兵军官学校完成学业后,再一次回到河南省。从这时起,父亲已经是骑兵连长了。
从此,他一直和东北骑兵军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我经常看见他们骑马训练,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训练中全连的战马在口令下,能立即卧倒在地。父亲对他的战马十分爱护,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自己舍不得吃,也要掰一块馒头喂马。
在抗日战争相当长时间里,父亲所在骑兵部队的营,有六个连:一连、二连、三连、四连,机关枪连、迫击炮连。父亲是机关枪连的连长。遗憾的是,部队的番号我不知道,那时,我还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
我所能记得的是,父母亲谈得最多的名字是何柱国。考虑到何柱国曾经当过东北骑兵二军军长,我更觉得父亲应该是何柱国部。【霍刚入伍时即在何柱国第九旅服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五、济南战役中随96军起义
'九一八事变'离开东北老家,十四年来,父亲在战场上,忠于职守,英勇作战,职位步步高升,从少尉、中尉、上尉,一直到少校、中校、上校……
不久,父亲所在部队驻防山东省济南市。随后,全家在济南团聚。
在济南,我清楚的记得,父亲的床单上印有'96'字样,说明此时父亲已经属于'96军'。查资料:抗战胜利后,骑兵第2军开赴济南。1946年,王耀武任第2绥靖区主任,将骑兵第2军改为第96军,骑兵第2军的番号不复存在,东北军骑兵军也就名存实亡了。
【96军简介:1945年12月由骑兵二军改编,下辖:暂编第12师,赵保原任师长;暂编第14师,李鸿慈任师长;暂编第15师。徐长熙任师长。1946年8月96军暂编第15师(师长)1团团长刘士岭率部在文祖(章丘南)起义;1947年7月,国民党军进行整编时,该军改编为整编第45师;1948年4月,该师在参加胶济路中段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中将师长陈金城、少将军参谋长李友尚等被俘。1948年6月以吴化文部整编第84师为基础重建第96军,军长吴化文。1948年9月18日,第96军军长兼84师师长吴化文率部在济南起义,后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
六、回到阔别已久的东北老家
霍春安夫妇在义县清河城子村老屋门前
由于15年没回东北,想家了。1946年夏天,父亲带着母亲、两个妹妹和我乘飞机自济南经北京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辽宁义县清河城子村。当时我9岁,大妹六岁,小妹3岁。所经之事,历历在目,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父亲在村里住一段时间后,很快到沈阳赴任。他本该回济南,但战事紧张,交通阻塞,他回不了济南。经联系,他赴沈阳报到去了。
辽沈战役期间,他本可以跟某部去北京,但挂念妻子儿女,行军中途,解甲归田了。要是不回来,将与沈庆昭一道,在北京改编成人民解放军,他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七、文革中的一段经历
1968年,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两个解放军来到东北,大海捞针般找到父亲。他们询问父亲的经历,对黄河滩救助一个孩子的事很感兴趣。
情况是这样的:父亲离开西安后,行军到河南省。在黄泛区河滩上,看见一个小孩坐泥里哭喊,没人管。父亲想收留他,但行军打仗,收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父亲骑在马上犹豫不决。战争与饥荒,中原大地,饿殍遍野,孩子是活不下去的。父亲骑着马回来了,抱起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某某。他比我大不了几岁,常带我玩。长大了,成为一名警卫员。1946年,当我们从济南回东北时,他军服袖口上已经有一道蓝杠杠了,那是少尉军衔的标志。
这两名军人在山东省解放军某部任职,他们出来调查李某某这段历史。1948年济南被围时,他所在的国民党济南部队96军,在军长吴化文领导下起义了。
吴化文(1904年—1962年),字绍周,山东人,原冯玉祥部任参谋,他先是追随冯玉祥,后投奔蒋介石,再投靠汪精卫,又反投蒋介石,最后加盟解放军,一生事四主。
文化大革命审干中,需进一步弄清他这一段的历史。他本人在当时是个孩子,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只能说自己是贫苦农民的孩子,黄河发大水时父母死去,是一个东北军军官救了他。他当然不会忘记父亲的名字,但当时父亲叫霍从新,而不是在老家的名字霍玉成。因而李某某的问题始终没搞清楚,也就影响到他的提干。文革中,组织上为了搞清李某某的问题,在东北范围内,几乎把姓霍的原东北军军官仔细排查一遍,最终找到父亲。
父亲说的与李某某讲的相符合。搞外调的解放军对父亲说,李某某现在是一名解放军军官,在山东省某部队工作,准备提干。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审干的严肃性,也可看出部队工作的认真。
1985年5月14日中午12点10分,父亲患脑溢血去世,享年76岁。
霍春安 2012年11月21日 于连云港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11-1 09: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