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教育
日军蚋野大队气焰嚣张,被包围浑然不知,被歼灭后创我军歼敌记录 ...
2021-12-30 09:40| 发布者: 版主2| 查看: 1313| 评论: 0|来自: 网易网
1938年,武汉会战失败之后,抗日战争已进入到相持阶段。在这期间,日军开始不像以前一样大规模地入侵我国领土,反而转向“清扫敌后战场”。 这对于处处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我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日军战略意图的转变,极大程度地加重了党组织的工作压力。面对日军近乎疯狂地“扫荡”,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抗日任务变得困难起来。 早在武汉会战之前,晋察冀就已经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此次日军借着巩固后方稳定,派出重兵想要一举铲除晋察冀抗日敌后根据地! 一、埋藏在嚣张日军头顶的杀机 从1938年九月开始,日军就相继派出了大量兵力,企图对隐藏在晋察冀边区的五台、阜平、涞源等地的敌后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我军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指挥,以及作战之时丰富的游击技巧,一直将日军玩弄于股掌之中。 虽然晋察冀各区的革命形势严峻,但这并未阻挡到我党坚持抗战的信念,反而是日军越“清剿”越在激发着我军的革命热血。 日军因为武汉会战胜利,战果显著的原因,根本不把八路军放在眼里,一路都是横冲直撞。 可能在日军看来,就连中央军正规军这样的国民军队,百万人都未能阻挡住他们的侵略脚步,面对与武器装备均比之国军都落后的八路军,他们也绝对可以形成碾压之势。 不过他们错了! 那个年代的八路军即使没有坦克大炮这样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日军的精良伙食,单靠着八路军一颗保持热诚的心。即使革命条件如何艰苦,都不能影响我军阻击日军的步伐。 既然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那就靠战术! 游击战,可以说是我军的立身之本。我军凭借着对于地形的熟悉度,小股队伍穿插游离于敌人身边,经常打得敌人摸不到头脑。 而发生在晋察冀五台地区的滑石片战斗则是对于八路军先进的游击战术的最好证明。 1938年11月2日,负责“清剿”五台地区的日军第109师团153联队的蚋野大队一共700余人,赶赴高洪口地区进行新一轮的“扫荡”。 以往面对日军这种阵势的大队,八路军的做法多半是避其锋芒,毕竟如果硬碰硬的话,对于装备简陋的我军来说,胜利可以,伤亡实在太大,得不偿失。 这一年,我军一个满编的主力团人数已经达到三四千人左右,能够使用的重武器却少之又少,甚至好多同志的手上连杆枪都没有,他们只能用冷兵器上战场。 而日军仅仅一个联队,甚至说大队,就拥有重机枪、迫击炮、装甲车等等重武器装备。 我军人数纵然高出日军几千人,与之作战,我军也根本讨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还会时时处于下风。 不过,当时驻守在五台地区的我军将领黄新延却不这样想。黄新延是我军120师358旅716团的团长,一直以来都是我军的优秀将领之一,足智多谋,精于兵法。所以,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派兵伏击这股气焰嚣张,孤军直入的日军。 黄新延为什么会如此自信,觉得自己一个团就能对抗日军整个大队呢? 这当然不光是他对于自己出色的战局分析与战术指挥能力的自信,更多的是源于日军此去高洪口之行的一条必经之路——滑石片。 滑石片,地处五台东南方向西侧高低,四面环山,山势陡峭。 能前进的路,只有位于东面的一条长约七八公里的“小道”,并且人越往东走,山势就越陡峭,如此“地利”“人和”,黄新延无论如何,也想尝试一下! 毕竟在日军侵入晋察冀地区进行“扫荡”之后,我军一直以来就只能打些“憋屈仗”,如果这一战能够胜利,那必将会对于我军坚守根据地,反击日军的信念起到鼓舞作用。 机会就在眼前,想不如做! 很快,在日军还未到达滑石片的时候,黄新延就已经带队来回察看附近的地形。 他觉得此地确实是一个适合伏击的好地方! 于是,就在日军毫不知情,一路长驱直入之时,我军暗中已经制定好了一整套完美的伏击计划! 更巧的是,就在前几天,五台地区,下雪了! 二、我军教科书级别的伏击战! 五台地区的一场雪,将整个山林变成了银白色。 给日军向东而行的路,增添了一份阻碍,也给我军未来得及清理的脚印,厚厚地盖上了一层新布。 雪天,无疑增大日军的推进难度。同样的,也为我军全歼日军大队埋下伏笔。 这场雪后,“天时、地利、人和”。我军就好像是被上天眷顾一般,这场仗,哪还有不胜的道理? 可以说这一场雪,除了冷一点,什么都好。 11月3日,日军悄然而至。 整齐的军靴落地,声音齐刷刷的。为了不被我军大部队盯上,这股日军还很聪明的在自身鞋下和马蹄上都包裹了一层草垫,这样行军起来,会大大的降低行军声音,从而做到突袭的目的。 不过可惜,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我军早就已经截获他们的电报,并完美地在周边设下了埋伏。 日军依旧按照原有的计划行进,对于周边没有出现任何我军骚扰的迹象也没有一丝怀疑。 只当是自己部队的战果,附近已经被“清扫”干净。 狂妄自大的日军一点点地深入滑石片腹地,此时的战士们都已经 将手抵住了自己手中长枪的扳机。 只等日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就是枪响的时候了。 近一点,再近一点。 跟随作战的黄新廷团长此时也是紧张万分。 四周无比寂静,对于这样一次无疑于冒险般的战略部署,他心中并没有全部的底气可以将这个大队完全歼灭。 再近一点! 终于,日军的后备部队也进入了自己提前设好的包围圈之中。随着先头枪响,滑石片西侧高低之上,枪声一片。 紧接着,就是各营人马井然有序的作战部署。 先头各连组成的突击队,一瞬间全都涌出。子弹、手榴弹顷刻之间甩出,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就已经开始急剧减员。 在日军反应过来准备进行兵力部署之时,我军早已杀至日军身前。 当时为了缩短与日军的炮火差距,我军随即下山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慌乱之中的日军准备冲出一个缺口突围,我军就根据之前的部署,将其分为几段。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只剩下几段小股日军能够战斗。对于高歌猛进的我军来说,日军就是瓮中鳖,囊中物。 一夜之后,滑石片这段区域,再无枪声响起。蚋野大队的蚋野中佐还没有来得及向上级传达消息,就已经成为赶杀过来的八路军战士的刀下鬼。 这一战,经过统计,我军伤亡九十余人,却换来全歼日军中队七百余人的战果! 不仅如此,716团还在团长黄新延的带领下俘虏日军20余人,缴获战马135匹,火炮7门,轻重机枪31挺,步枪300多支。 这样的豪华配置,放在我军,装备一支主力团都绰绰有余了! 这毫无征兆的一战,无疑打击了日军在中华土地之上侵略的嚣张气焰,同时也让我军士兵的斗志高涨。 这一战后,团长黄新延因为在滑石片一战指挥有方,成为全军典范。他的这一场伏击战,更是打出专属于八路军的作战风采,经常被各大队当作游击战的教科书,争相学习。 三、八路军一战成名,打破各方“偏师”看法。 滑石片战斗,毫无疑问地说,是我党我军的一场翻身仗!打的一场漂亮仗! 在这场战斗还没打出的时候,在日军眼中,我军不过就是小股的“杂牌军”,与之国民军有着天壤之别。 至于国民政府,对于我军的印象,也还在之前的农民军的刻板认知之中。而这一场仗,毫无疑问地说是给日军以及国民军上了一课。 警告日军别太狂妄自大的同时,也告诉当时还是友军的国民军队:仗,还可以这么打! 装备精良的日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战术到位,歼灭日军,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场战斗结束之后,我军战士彻底地抬起了头,一路高歌猛进。将原本丢失在日军手里的根据地逐渐夺回。 晋察冀的日军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盲目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自危。毕竟像是这样的全歼记录,自打日本打开国门以来,就鲜少有过这种情况。 正是因为这样,黄新延带领的716团,在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一时,也迅速地成为了我党我军的一支标杆队伍。不光是我军部队在学习着716团的作战方法,就连国民军队见到了我军都会主动放下训练,向八路军学习。 有趣的是,当时的国民军高层竟然一致认为,我军是在弄虚作假。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影响力才如此对外说到的。 毕竟当时的八路军,连人手一把枪都做不到,怎么可能斗得过日军整整一个大队?战场不是靠人数就可以取胜的。 即使是装备较之八路要好上许多的国民政府,都没有把握用一个师全歼日军一个大队,八路军怎么可能靠着落后的装备,几千人,就全歼日军大队,并且仅仅伤亡九十余人? 其实能有这样的看法,也并不能怪国民政府的高层。 国民军耗尽人力物力,浩浩荡荡一百一十万人阻击日军三十万人的师团,人数是日军整整将近四倍之多,到最后武汉会战依旧是遗憾败北,国民军死伤四十万余人,而日军仅仅损伤三万余人。 这样的装备差距,这样的战损比,比之如今黄新延仅仅用九十人的伤亡,就解决日军七百人,简直是放在谁身上都不敢相信。不过,当一把日军军官佩刀被716团人送到当时的国民党驻八路军上校参谋杨宏谟手中的时候,国军就算是不相信,也只能相信了。 因为这场滑石片歼敌战,716团不光是在所属师团中扬了名,连带着八路军120师,都在各个部队出了名。当时的国军骑兵第一军军长赵承绶将军,就在听说了滑石片歼敌战后,主动将自己的后勤基地让出,交给了120师驻防。 相较于只能硬碰硬的正面战场,游击战显然更为适应像是晋察冀这种的敌后战场。灵活的穿插技巧,多变的战术手段,小成本高回报的战略价值。 无论日军如何“扫荡”,我军依然是抵在日军喉咙之上的一把钢刀,让其寝食难安! 来源:网易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R8JDIOJ0543OOBL.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