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抗战记忆 查看内容

抗战记忆

您现在的位置:  >> 文史资料 >> 抗战记忆

“长城抗战”爆发,前线吃紧,为什么蒋介石还是坚决不抗日? ...

2021-10-4 08:29| 发布者: 版主4| 查看: 570| 评论: 0|来自: 网易网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此时正在前线执行剿共任务的国军将领,看到国家有难,纷纷电告蒋委员长要求北上抗日。可蒋介石却在4月向这些爱国将领们下达了一条近八百字的“手令”。文中,他不仅认为:“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还说“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日、不知廉耻者,立斩无赦,希各懔遵”。高!实在是高!蒋委员长居然能把不愿打内战,想北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将领说成是“贪生怕死”“不知廉耻”。这等本领恐怕连那些“民国大师”都自愧不如。


蒋介石为何对“剿共”如此痴迷?当时的国情,真的像蒋介石说的那样,“外寇不足虑”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与其说是蒋介石没有把日军放在眼里,倒不如说是蒋介石看到了日本的“强大”,不敢跟日本人开战,因此才说出这种“撑场面”的话。如何理解蒋介石的这种心态,和他在“剿共”、“抗日”之间的抉择,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蒋介石本人和他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在面对日本这个已经大踏步走向近代化、工业化的国家,蒋介石对自己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完全没有信心。他认为:以我陆海空军之备之不能咄嗟充实,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全国政治、军事、交通、金融脉络悉断,虽欲屈服而不可得。”抵抗毕竟是为了生存,既然抵抗尚不足以求生存,现实的道路便只能是妥协。而这,才是他不敢打出抗日旗号的原因,在蒋介石看来:“能谈就谈,能拖就拖”是最重要的。而且,抗日战争一旦打起来,必然是持久战,因此先解决“匪”,再解决“寇”,是“合情合理”的。当然了,作为全国最高领袖,为了能给全军做个表率,蒋介石还是愿意做做样子的。1933年初,日军攻陷山海关,侵略锋芒直指热河。1月4日,蒋介石电告北平军分会张学良代委员长“从速处置”。同时,国民政府外交部对日本侵占山海关的行为,提出了严重抗议,并发表宣言,希望国际联盟迅速制裁日本侵略。当然了,这种抗议在当时不会有任何效果。


随后,日军部对外声明:热河为“满洲国”领土,并决定出兵占领热河。事情发展到了这一地步,蒋介石也感到:与日寇已经没有可谈的余地了,必须北上与之一战。不过,蒋介石想归想,实际还是要看他付出了怎样的行动。因为他在看着眼前的日本鬼子横行霸道的时候,心里始终放不下“剿共”。“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也曾中断了对中共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但蒋介石又很快地意识到,“剿共”的突然中断就会使红军获得了力量发展的良机。


因此,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之中的态度很明确:“剿共”与“抗日”,只能二选一。1933年1月29日,蒋介石亲自飞抵南昌,指挥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央苏区,并当众表示“余先剿赤而后对日……”。


当年2月份,蒋介石得报,日军将要以八个师的兵力进犯热河,蒋介石感到“……于此半年间,华北局势严重,难保其不再失守”。蒋介石对外患的严重性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的。但是,这种判断并没有让蒋介石调转枪口,对准外敌。相反,这还成为了蒋介石要求加速解决“内患”的绝佳借口。2月14日,蒋对第九师,第五十一师四十九团官兵训话:“要知道,先安内而后攘外,本是我们既定的方策,然而现在的外患实在太严重太紧急了……对内剿匪的工作必须于最短期内完成,才可使我们能用全国力量一直御侮,然后才有胜算。”


当然,蒋介石的这番谋划必定无法阻止日军侵略的步伐。于是,国民政府只能任命黄郛为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负责与日方谈判,谋求停战。此时日军已经占领了热河,但由于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顽强抵抗,加上从北平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还驻扎着各国军队(源自辛丑条约的规定),日本人害怕引起国际社会的干涉。于是,关东军在日本天皇的训示下,将进入长城的部队撤至长城附近,并退出了滦东。


5月8日,日本参谋本部又制定了《华北应急处理方案》,指出热河作战目的在于“迫和”,要关东军设法在6月底以前努力完成停战协定。这样一来,中日之间达成和平似乎是有希望了。


日本将“可以和谈”的态度,暗戳戳地传递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心领神会”,立刻致电黄郛、何应钦等人,同意以不形成文字性条款为前提想办法跟日本“议和”。后来的《塘沽协定》能够达成,也是因为先前蒋已经有所“示意”,才最终签订。


“解决”了日本人的问题,蒋介石深感“迎来了剿共的大好时机”。他调集百万大军,向红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也迎来了“十年内战”中最艰难的时刻。与此同时,为了讨好日本人,稳定中日关系,蒋介石下令取缔全国一切形式的“抗日行为”,报纸上连“日本”这两个字都不能出现,要以“XX”代替。因此“抗日”就被写成了“抗X”。这种在今天看来十分魔幻的做法甚至一直延续到了1937以后。


1938年,由于香港那边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压力,蒋介石政府便要求香港的一切媒体刊物上,同样用“XX”代替“日本”,结果激起了民愤,当时的百姓们都说“委座不知亡国恨,隔海犹删抗X言”


当然了,蒋的观点在当时还是有人拥护的,比如何应钦就说:汪蒋均言,战则丧师失地,和则丧权辱国,实在不好做主”。陈公博也认为:“这次战争,实在说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军事既难解决,还是走外交途径的吧”。可这里面出现的人,何应钦是铁杆亲日派,汪精卫是“著名汉奸”,陈公博是汪精卫第二,实在是找不到好人。至于蒋总统在日寇进犯期间的这番做法,网友们怎么看呢?参考文献:《中华民国史实纪要》台北 中正书局《抗日与“剿共”:蒋介石的两难选择》刘大禹《“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熊宗仁《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研究(1928-1936)——以“剿共”为主要视角》郭昌文


来源:网易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L5KP4Q0552IACU.html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5-18 16: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