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抗战记忆 查看内容

抗战记忆

您现在的位置:  >> 文史资料 >> 抗战记忆

挑灯看剑——黄埔军校在校学生参加抗战略述

2022-5-10 13:39| 发布者: 明月江客| 查看: 1058| 评论: 0

十四年抗战,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活跃在正面战场各个战区,以黄埔系军官为骨干的部队,是各个战场的主力栋梁,这已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抗战期间,曾经有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曾经成建制的组建学生军,投入战场。本文叙述的就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在校期间成建制参加抗战的往事。


1939年11月,日军在北部湾登陆。登陆后的日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攻陷南宁,并向南宁以北推进,占领了昆仑关。


面对日军的攻势,国军调集部队,组织桂南会战。国军机械性化第五军,经过惨烈攻坚,于1939年12月31日夺回昆仑关,是为昆仑关大捷。


昆仑关大捷后,日军不甘心失败,从广东调派部队增援。1940年1月28日,日军重新发起进攻,日军攻势猛烈,很快就夺取了昆仑关、宾阳,占领上林。


此时第五军因为在昆仑关战役中伤亡惨重,已经撤下修整,指挥桂南会战的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深感兵力困乏,立即电令驻广西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六分校师生,编组军队,开赴一线,阻挡日军。但由于种种原因,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实际上并没有参战,参与作战部署的是第四分校。


此时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的在校学生情况是16期9总队、17期5总队、17期8总队。而16期9总队中的半年班学生已经于1939年10月毕业离校,剩下一年班的学生;而17期5总队和17期8总队,是1939年12月才成立的总队,学生受训时间仅有两个多月。

黄埔军校四分校十六期九总队同学录


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收到命令后,立即成立第160军,以四分校主任韩汉英为军长,张振镛任参谋长。160军下辖320师和321师,以四分校16期9总队总队附张诗教任320师师长;四分校17期8总队总队长伍坚生任321师师长。


1940年春节前两天,四分校师生从驻地广西宜山紧急开赴忻城,于大年三十到达忻城,沿红水河北岸布防,严阵以待,防备上林方向的日军进攻。日军在突入上林县境内后,没有再继续北进。

四分校主任韩汉英


四分校学生军在红水河北岸一带布防20多天,从上林到忻城的路上四分校学生军设立检查站,抓捕了前来刺探情报的间谍汉奸数名。


防守期间,有一天,有学生发现对面有日军间谍在测绘我军阵地,两名同学李铭镭和郭照铭主动向队长报告要求泅渡过河,抓捕间谍,队长批准了这一行动。两位同学脱下棉衣,身背步枪,武装泅渡过河。


然而天气寒冷,河水冰冷又喘急,两位同学游到一半时,被旋涡吞没,英勇牺牲。


李铭镭(同学录记录为李铭镛),贵州遵义人,牺牲时24岁;郭照铭,广东梅县人,牺牲时23岁。两人都是四分校16期9总队11队学生,四分校后来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四分校学生军在忻城红水河防守20多天,由于日军撤退,四分校学生军将防区交由友军接管后,全体人员返回宜山。不久,由于日军飞机轰炸宜山,四分校搬迁到贵州独山继续办学。1940年5月,16期9总队一年班学生,在贵州独山毕业。


黄埔军校在校学生抗战期间第二次参战,是黄埔军校三分校的师生们在浙赣会战中的作战。


1941年5月,黄埔军校第三分校从江西瑞金搬迁到江西广丰,驻广丰县城以南的沙田镇。调驻广丰后,三分校主任吕济调走,由沈发藻接任。

黄埔军校三分校主任沈发藻


1942年4月,美军杜立特轰炸队轰炸东京,震动了日本。由于杜立特轰炸队绝大部分机组后来是在中国浙江、江西一带跳伞或迫降,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中国浙赣一带的机场,发动了浙赣会战。


1942年5月,日军第13军从集结地发起进攻,沿浙赣铁路西进。日军攻势猛烈,接连攻陷金华、衢州,逼近广丰。1942年6月13日,日军攻陷广丰县城。三分校所在的沙田镇离广丰县城不远,三分校危在旦夕。


三分校主任是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的沈发藻中将,抗敌决心坚强,在日军还未攻陷广丰前即率领全校师生修筑工事,此时的黄埔军校三分校,在校学生为17期22总队,师生们士气高昂,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


就在三分校师生们积极备战的时候,上级发来命令,要求黄埔军校三分校师生立即撤退,向福建方向转移。三分校师生不得已,只能服从命令,立即撤离驻地。


撤退的方向是从广丰进入福建浦城,这条路线上有个重要的关卡名叫二渡关。

难民、伤兵、撤退的部队、运输物资的车辆,都行进在这条路上,前往福建。

日军的飞机在对这一条线路进行了狂轰滥炸,路上河宽流急,难民、战区机关、各部队争夺道路,互相践踏,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伤亡惨重。与此同时,日军也从广丰派出部队,追击撤退中的三分校师生。


面对日军的追击,三分校一方面加紧撤离,一方面决定组织千余师生对追击的日军实施伏击,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以利于部队的顺利撤退。伏击的地点,就选择在二渡关。


二渡关,地势险要,位于江西与福建交界处,是广丰通往福建的必经之道。


日军气势汹汹地一路追击。中午时分,日军在二渡关关隘附近休息,埋伏在四周的三分校师生枪炮齐鸣,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日军猝不及防,遭到痛击,很快就败退下去。


二渡关伏击战,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三分校师生们也付出了伤亡七八十人的代价。此战之后,三分校师生们南下福建,在闽西一带游动办学,数月之后,再次回到江西瑞金。1943年元月,黄埔军校三分校17期22总队在瑞金毕业。


1944年8月,经过47天的浴血奋战,衡阳最终还是沦陷。9月,日军兵锋直指广西,豫湘桂战役第三阶段,桂柳会战爆发。


衡阳激战的同时,第四战区就开始进行部队部署,工事修筑。


1944年7月,第四战区长官部鉴于战区兵力缺乏,即调驻扎在广西桂林的黄埔军校第六分校19期11总队学生和军校附属练习营开赴龙虎关布防。


龙虎关,得名于关南的龙头岭和关北的虎头岭,两山南北对峙,形成龙争虎斗之势,其间仅有一个隘路连接广西恭城县和湖南江永县。龙虎河从关下流过,天然一条护城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六分校主任甘丽初奉命后,即成立粤湘桂边区总指挥部,由他兼任总指挥,指挥六分校师生及恭城民团作战。


7月中旬,六分校师生开赴龙虎关前线,湘桂边区总指挥部命令他们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构筑一个师的防御阵地。


时值盛夏,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但六分校师生们以高昂的斗志,勘查地形,构筑工事,经过一周的艰苦努力,师生们的双手都磨起了水泡,但一想到修筑工事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都毫无怨言,干劲十足。


他们唱起了自编的龙虎关战歌互相鼓励:


我们在龙虎关上,我们在龙虎关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又马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哪里投降。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哪里灭亡。


完成工事修筑任务后,六分校的师生们分组深入群众中去,一是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要求实行坚壁清野,疏散人口,把有劳动力的青壮组织起来做支前工作;二是肃清汉奸特务,拔掉敌人的耳目。

黄埔军校六分校学生参加阅兵


在这次深入群众的工作中,发现了一名日军的谍报人员,缴获了手枪、电台等工具。经过审讯,他后来交待名叫金谋辉,是东北人,受过土肥原的亲自培训,受冈村宁次指挥,发出的电文内容是:“龙虎关地区,约一个师的防御工事。无炮兵,有青年学生军防守,活动困难。”


1944年9月24日,日军第3师团一部从湖南永明县(今江永县)向龙虎关方向搜索前进,得到我方便衣队报告来的敌情后,前敌指挥部立即命令:第八、第十中队进入龙头岭阵地;第七、第九中队进入虎头岭阵地;军校练习营进入关口正面两侧主峰一带阵地,形成一个袋形的伏击圈。六分校师生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防御日军的进攻。


进攻龙虎关的日军是第3师团34联队第3大队,由于此前9月17日在永明县城附近,第3大队大队长赤池少佐被美国14航空队的飞机炸死,代理大队长为34联队副官布川大尉。


9月25日,日军对龙虎关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骑兵搜索队对我龙虎关前沿阵地发动冲击。区队长一声令下,我前沿阵地火力怒吼起来,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很快就灰溜溜地撤退下去。


我前敌指挥部认为龙虎关的前沿阵地已经完成了触角性的阻击任务,当即命令前沿阵地的同学们在火力的掩护下撤退到主阵地。


日军大尉大石勇赶赴龙虎关一线,正式接替布川大尉,任34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


26日拂晓,日军对前日已经暴露的龙虎关前沿阵地进行火力急袭,日军在浪费了大量弹药后,占领了我军早已撤离的前沿阵地。当天中午,日军利用橡皮艇强渡龙虎河,在火力掩护下,向我主阵地前的河边滩头冲锋,被我预先埋设的土水雷炸得人仰艇翻。傍晚时分,日军停止了进攻,退了下去。


第二天,日军继续进攻。日军拆毁附近的民房,用作木排,继续从龙虎河进攻。这一天的进攻,日军火力凶猛,我阵地工事被日军炮火震垮,交通壕被炸平,但六分校的师生们顽强抗击,在驻广西的美军14航空队飞机的支援下,再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我主阵地屹立不倒!

广西桂林抗战老兵以建明,在黄埔军校六分校十九期学习期间参加了龙虎关战斗,抗战胜利后进入黄埔军校成都本校二十一期毕业


鉴于桂柳会战的整体形势变化,再加上第四战区、六分校都不愿意这些未来的军官就这样消耗掉。六分校主任兼粤桂湘边区总指挥甘丽初下令撤离龙虎关阵地,六分校师生们由龙围经恭城、向平乐方向转进,最后跟上撤离的校部,撤退到百色凌云县。抗战胜利后,六分校19期学生转入成都本校20期毕业。


桂柳会战后,日军兵锋直指贵州,黔南危急,黄埔军校第四分校主任韩汉英被任命为黔桂边区防守司令兼都独警备司令,奉命指挥驻扎在贵州独山的四分校师生及其他军事学校的学生军,参加黔南抗战。


1944年11月初,驻贵州独山的四分校19期8总队、9总队学生,再加驻都匀的炮兵学校和驻龙里的辎重兵学校、驻麻江的通信兵学校的学生,在总队长邢定陶的率领下,在独山冒雨誓师出发,黄埔学生们想到即将上阵杀敌,十分激动,一路上士气高昂,奔赴战场。


经过五天急行军400多里,这支学生军到达广西南丹至车河之间的大山塘、牛栏关、打锡村一带布防。学生军到达后,立即勘查地形,布置阵地,日夜赶工修筑工事,修建了闭锁式子母碉堡。


时值寒冬,天气寒冷,军校发的薄棉衣无法抵挡彻骨的寒冷,不断有学生冻伤被送进战地医院。


学生军在南丹修筑工事,由于材料欠缺,工期又紧,再加上日军的进攻,工事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此后接防的97军对此颇有微词。

黔南事变中南丹附近被破坏的黔桂铁路


11月18日,日军一部,进攻车河,四分校师生士气高昂,与日军先头部队展开激战,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让其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同时四分校师生们也有伤亡。


部队截获了日军间谍发出的密码情报:“南丹,黄豆上市了”,即指黄埔军校学生上战场了。


战斗持续到11月20日,97军从贵阳赶到南丹,学生军将防线交给97军,军训部认为“黄埔学生是未来的军队骨干,绝不可以轻易损失”,命令学生军撤离。四分校学生奉命返回独山,又从独山一路北撤到湄潭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四分校撤销,19期学生转入各兵科学校继续学习。


日军在南丹攻破97军阻击后,沿黔桂铁路攻入贵州,又击破孙元良第29军防线。1944年12月2日,日军攻入独山,一路烧杀抢掠,独山县城火起,被称为“小上海”的这座小城被烧成一片废墟。


日军入侵贵州,制造的黔南事变,给贵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45年3月下旬,日军发起了夺取老河口机场,发动了豫西鄂北会战。在这次会战中,驻湖北草店的黄埔军校八分校19期学生奉命开赴战场,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


襄河(汉江的一段)的三官殿至青山港一线没有部队守防。为了保持防线的完整性,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命令驻草店的黄埔军校八分校第十九期全体官生和练习营官兵组成学生军守卫这一线河防。


河南省西华县抗战老兵宋振中,当年就是八分校19期15总队参战学生中的一员。


宋振中老兵回忆:“出发前,总队长黄蔚南集合全体官生训话,他说,我们要以先期学长为楷模,学习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中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15总队全体官生要在襄河西岸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宁可以身殉国,决不能让日军前进一步!”

河南省西华县抗战老兵宋振中,在八分校十九期十五中队就读期间,参加豫西鄂北会战,防守襄河,抗战胜利后,宋振中转入黄埔军校二十一期西安督训处毕业。


当晚,八分校19期15总队全体官生及军校附属练习营奔赴襄河河防阵地。天亮时分,学生军达到指定防守位置,开始布置阵地,修筑工事。工事修筑完毕后,严阵以待,与襄河东岸的日军形成对峙。


防守期间,学生军严密监视河面,不时隔河炮击,或用轻重机枪射击,严加防守。八分校学生军在此防守期间,日军始终未在此地发起进攻,八分校学生保卫了均县县城的安全。半个月之后,八分校师生们奉命撤离返校,此次作战布防,告一段落。


襄河保卫战结束后,宋振中老兵跟随八分校搬迁到湖北房县。抗战胜利后,八分校撤销,八分校19期15总队并入黄埔军校21期西安督训处,1947年毕业。


黄埔军校在校学生在校期间成建制参加抗战,大致有以上五次,也有少数学生被抽调出来参战,比如豫中会战中,黄埔军校七分校19期在校学生被抽调20余人突击学习美国援助的巴祖卡火箭筒,在虢略痛击日军战车第三师团,由于不是成建制参战,参战人数太少,本文就不详述。


纵观以上黄埔军校在校学生参加抗战,绝大部分都是日军将要攻击到军校驻地附近,或是战区兵力不足,临时抽调学生军防守,并且选定防守阵地都不是日军的主攻方向。黄埔军校在校学生组成学生军投入战场,这是无奈之举,但上级对黄埔学生军始终是爱护有加,究其原因,正是军训部那句“黄埔学生是未来的军队骨干,绝不可以轻易损失”!


十四年抗战,无数的黄埔学子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黄埔师生们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必将光耀千秋!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5-3 18: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