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抗战记忆 查看内容

抗战记忆

您现在的位置:  >> 文史资料 >> 抗战记忆

解放东北神奇在哪?毛主席和林彪竭力让过程“波澜不惊”

2021-10-4 08:45| 发布者: 版主4| 查看: 869| 评论: 0|来自: 网易网

众所周知,彭德怀能打“恶仗”、徐向前会打“硬仗”、粟裕善打“险仗”、林彪总打“胜仗”。

四位战神的指挥风格,各具特色、十分鲜明。具体在解放战争时:

彭老总游击陕北,仅以3万兵力和少量补给,就拖住了胡宗南50万大军。”一战青化砭、再战羊马河、三战蟠龙岭“,每每在千钧一发以弱旅胜骄兵,总能打破重围,保护党中央周全,仗打得可谓极”苦“极”恶“。

徐帅抱病平山西,手上只有6万二等地方部队,竟消灭了阎锡山30万精锐。”三打运城、一战临汾、巧取晋中、围困太原“,部队上下士气如虹、不惧伤亡,一连攻取了50多座重兵把守的坚城,仗打得真是既” 硬“且”奇“。

粟裕大战中原,把运动歼敌的战术发扬得淋漓尽致。无论在苏中“七战七捷”,还是在山东打鲁南、打莱芜、打豫东,都能靠灵活运动调动敌军,并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歼敌。用兵可谓“玄而又玄”、”险而又险“,打的不愧都是”神仙仗“。

唯独林彪在东北,不能赢的仗总是果断撤退,能赢的仗也总是顺利拿下。不但几乎传檄而定北满,连打辽沈也是以70万东野精兵,堂堂正正地碾压了50万国民党军。仗打得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或者说就是太”稳“了。

相比其它解放区的战事来说,东北的解放真是一点都不惊心动魄,但在近代史上的评价却非常之高。例证之一,就是1955年大授衔时,出身东野的将帅比例,竟然超过了三分之一。

这是为何?

原来,东北解放表面上虽然波澜不惊,但在背地里毛主席和林彪都竭尽了全力!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东北顺利解放,始于毛主席高度重视。

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曾收到一封密电,上面写了三个名字:陈毅、徐向前和林彪。伟人思忖再三,终于在林彪的名字下,划上重重一笔。

很快,原定派往山东的林彪,半途中接到了新命令,立刻调头、十万火急赶往东北,主持那里的军事工作。

原来,毛主席从全国形势出发,下定决心要抢占东北,力主赶在国民党接收前,把人口众多、物资丰饶、占据全国工业产值80%的东三省,变成中国革命最可靠的根据地。

在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按照伟人的思想,通过了战略布置:“完全控制热察两省,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

故此全国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掌控东北、布局东北,成为了革命胜利的核心基础!

毛主席甚至这样说:哪怕全国的革命根据地都丧失了,只要拥有东北,在东北建立强有力的根据地,我们拥有了那里的资源和人力,照样也能够卷土重来。

东北的战略地位,被伟人拔到了最高的高度。


毛主席高度重视东北

为此,中央全力抽调了大量干部和部队,倍道兼程从海陆两路纷纷出关。山东115师的野战主力部队,新四军的第三师黄克诚部,均被抽调一空。

毛主席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拍板由林彪来负责东北军事,这个决定十分英明、深谋远虑:

其一、从红一方面军时期,林彪就在伟人麾下战斗,每逢关键时刻,也多有重大可靠表现,故此一直深得信任;

其二、林彪思维缜密、善谋全局、战绩彪榜,被蒋介石痛恨到称之为”魔鬼“,具备充分的能力,胜任东北根据地创建工作;

其三、抽调前往东北的主力部队,无一不是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的老部队,林彪在其中素有威信、便于居中指挥;

其四、林彪在苏联养病期间,与斯大林有过密切交往,在苏联红军中有一定关系,能够与尚驻扎在东北的苏军交涉;

其五、当时国共和谈的道路尚未完全封死,而林彪曾经有和蒋介石直接谈判的经验,便于全权处理两党在东北的交涉。

毛主席一锤定音,选中了林彪,作为解放东北的统帅。

02

林彪是解放东北最合适的人,从一开始就展露无疑。

东北长期被日本占据,相关的情报十分匮乏。前期出关人员,通报的情报也过于理想化。这就导致中央的有关决策,一开始的确过于乐观、也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

比如华北曾克林部,是最先出关的部队。

在攻打日军山海关时,他们不但受到了苏军的协助,也缴获了大量物资,包括了3000支步枪、50门炮和70挺机枪。

后续他们到达锦州后,又收缴了伪满一个旅的装备,包括了3000支步枪、8门步兵炮、20门迫击炮、200挺机枪和20辆汽车。

这样的消息传到延安后,又被大大地夸张了,演变成了“东北遍地是武器”、“苏军会帮助共产党掌控东北”等等谣言,而这都是完全偏离实际情况的。


解放前东北的工业城市

结果当后续部队,空着手到达东北后,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受了骗。没枪、没钱、没被服、没粮食,不要说作战,连生活都难以为继。同时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苏军也坚持重要城市和铁路线,只能移交给国民党政府。

1945年10月,林彪赶到东北,担任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

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抢夺东北,派遣两个军7万人作为先锋,从秦皇岛登陆后,随即大举进攻山海关。

而山海关的守军,不过3个团的华北地方部队。即便在得到山东第7师增援后,加起来也只有1万人。敌众我寡、战局不利,10天后守军主动撤退。

此时延安仍抱有过份乐观情绪,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严重性。认为首战失利,主要是部队劳师远征、地形不熟、兵力不足等原因导致。

因此要求东北人民自治军,在山海关、绥中一带组织节节抗击,再在锦州附近集中兵力一举消灭敌军,从而实现“独占东北”。

但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故此林彪没有轻易下决心,只带了一个警卫排,就亲自到了战场。

他在实地考察了情况后,很快得出了结论,并向中央报告说:“目前我军应避免仓促应战,须准备放弃锦州,并继续撤退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意思就是,他不但要从山海关撤退,还要从锦州撤退,甚至撤得更远(二、三百里)。

这可跟中央指示,差得太远了。

但林彪掌握了真实情况,认为形势不是大好,而是极其严峻:

第一、东北人民自治军来源复杂,有华北部队、山东部队、苏北部队,互不统属、互不熟悉,再加上部队疲惫、新兵数量极多,因此战斗力如何实在难以乐观。

第二、东北处于混乱局面,没有建立基层的党组织和政府,起不到根据地作用,既无法保障基本的粮陌,也难以解决伤兵的医治问题,极大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及持续作战能力。

第三、进攻的国民党军,包括了新1军等全美械精锐部队,火力极其猛烈、战斗力很强,过早的决战实无把握。


国民党王牌部队新一军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是希望早日进行决战的,因为在优势、赢面都很大,一旦打成击溃战、追击战和歼灭战,就能锁定东北胜局,让林彪彻底失败,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林彪显然看破了这一切,不能打、不敢打也不愿打。

林彪被派到东北来,毛主席要的是什么?是建立最可靠的根据地。

林彪深刻领会伟人战略,而毛主席一直强调的是什么?是“存人失地,则人地皆得”,只有先保存好自己,才能消灭掉敌人!

所以林彪不但要退,而且决定一退到底!

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坚守锦州两天后,林彪命令撤退。

1946年4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在四平与敌激战,歼灭新一军三十八师一部后,损失很大。林彪不顾“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的命令,再次电告中央请求撤退。

此时毛主席转告林彪中央决议:“要化四平为东方马德里”。

结果林彪毫不客气地回复:“望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一个月后,东北人民自治军弃守四平、全线撤退。

几日后中央发电询问林彪,部队在长春的布防情况。结果得到回电:部队早已离开长春,现正在300公里外的哈尔滨布防。


林彪一直退到哈尔滨

林彪退到哈尔滨,敌军反而不敢追了。

东北人民自治军大踏步地后退,带来了战局的彻底改观。国民党军占领城市,造成了兵力分散,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优势。再加上追击太远,造成补给线太长,弹药供应跟不上,已经失去了美械火力的优势。

于是林彪电令部队:“敌极分散且冒进疏忽,极便我歼灭之。为诱敌彻底分散兵力,以便我各个击灭,并恢复城市,我军应尽可能诱敌进入哈尔滨、扶余一线。“

此时再进行决战,林彪显然将有胜无败。

林彪到东北第一件事,就是改了 “独占东北”的战略,这个决定影响深远。

但这点恐怕只有林彪能做、敢做并能做成。

只有他天生谨慎,故此才能早早打破幻想,清楚认识敌我实力差距。

只有他深受信任,故此才能屡屡抗命成功,甚至被当成“逃跑将军”后,被毛主席力主任命负责东北局,党政军大权一把抓。

03

林彪大权在握后,贯彻了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的全新战略。

政治上,放弃和国民党争夺沈阳、锦州、长春等大城市,集中精力占领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建立坚实的根据地。

军事上,放弃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军决战的想法,将主力分散到东、北、西满,大举剿匪,保护根据地的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经济上,不但鼓励工商业开工,更是大力实施土改。东北600万的农民,得到了500万垧的土地,平均每人能分到8亩地。同时被分配给农民的,还有15万间房子、100万石粮食和6万头大牲口。在农村彻底消灭了剥削关系,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

翻身后的东北农民,积极参军入伍。


东北土改发动了广大农民

1947年,东北人民自治军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时,部队的数量已经扩充了3倍多,达到了30多万人。

1948年,东北野战军成立时,部队的数量再次扩充了3倍多,达到了105万人!一共编成了13个野战纵队,可谓是兵强马壮,完全超过了在东北的国民党力量。

同时,东北根据地成立了军工部,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55座兵工厂,年产火炮达到2000多门,炮弹接近100万发!这也让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和火力,再也不逊色于敌人。

在东北,林彪专心把握战略大方向,大胆放权启用人才。

部队建设方面,由罗荣桓负责了部队的编练。罗帅不但负责招收训练新兵,还负责了几乎所有干部的任免,为百万东野大军的建设呕心沥血。

部队后勤方面,则全权委托高岗全权负责。甚至在东野进关后,所需的一切粮秣弹药,仍然都是高岗从东北发运的。

根据地经济方面,更是完全听从了陈云的建议,以《七七决议》为东北根据地施政纲领,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

林彪用人可谓大刀阔斧,只看绩效不看亲疏、只看能力不看资历,唯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干好活”。

钟伟本来只是师长,因为打仗厉害被直接提拔为12纵司令;六纵司令陈光资格很老,曾任115师师长,但在“三下江南”中表现不佳,被洪学智直接取代;万毅原本出身东北军,却被任命为王牌1纵的司令。

真正反攻的时候,反而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在辽沈战役时

25万东野大军,只花了31个小时就打下了锦州,全歼守军10万人。

随后,国民党60军起义,长春和平解放。

接着,40万东野大军,花了9天时间打赢了辽西战役,野战全歼了10万敌军,包括了新1军和新6军两支王牌部队。

最后,东野全军压境,只花了3天时间就解放了沈阳,全歼了13万守军。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毫无疑问,林彪把握了正确的战略方向,深刻契合了毛主席全国战略布局,放手启用人才落实部署,是东北解放波澜不惊的主要原因。



来源:网易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GQVD1S00537HXVR.html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5-3 21: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