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如何查找先辈抗战历史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2 17: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需要查询更多档案文献请注册VIP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VIP会员注册

×
时有读者与朋友请我帮忙找其祖辈资料。提供线索有的具体,有的则仅有个名字加一两点模糊信息,比如我爷爷曾经做过XX官,或读过黄埔军校……拜托您帮我找找。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理会不好,所学所谓何来? 但回应又没着力点。如二十五万黄埔生(含专科军校),只有校本部1-23期名录,约四万余人,分校有完整名录只有二、七分校,合约五万八千余名录,其余分校因同学名录没整理,不成系列的零散同学录全部合在一起不过两三万人名……若只有名字,怎么找?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拥有全部民国军人档案资料,即使藏量最丰富的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也不具备这个资源,更别说个人资料积累。

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介绍些许个人找资料经验,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朋友,只是水平有限,所述不一定准确,更不见得有效。



一、军政要人资料

民国时期军政要人资料,从民初往后推,越往后越多,档案产生量最多时间段是三十年代。

在找人之前,你首先要确定第一件事,便是落实被寻找人身份要素,如他姓、名、字、号、年龄、籍贯、 学历……以上要素是交叉固定身份,不然会认错人。认错人是很平常事,我见过有人把军法总监何成浚挂在正厅当成自己祖父,天天烧香……我没吭声

……各历史博物馆、展览馆里认错人,注解错影像更是平常。逢馆必有错,多少而已。

第二件事,所寻找人姓、名、字、号、年龄、籍贯、 学历等身份要素,全部按照民国时期为准。

姓一般不会引起什么歧义,民国习惯,人可以换名,但不改姓。名字很有可能会改,三十年代之前,中国尚未建立户籍制度,不论军政人物,外出混社会所使用名字,与家中族谱不一致很平常。原因各异,有冒名顶替,也有隐藏来历,更多是想通过改名从而改命……比如张发奎,薛岳、李汉魂团伙,很多人名字与读黄埔陆军小学时使用名字不一样。

军人改名很平常,按照1933年颁布陆海空军籍条例规定,军人获得军籍时避同名,避名原则不论秩位,只论入军籍先后与年龄大小,而且改什么名字,不是本人说了算,由军籍主管部门根据号改,没别号跟据字改。一旦改定,不能再改。所以得知道被寻找人在军队里使用名字,不然用家里族谱名字找,你会被坑死。

年龄可以模糊一点,虚岁和周岁之间的差别问题不大,相差五六岁以上就不行了。

籍贯非常重要,民国社会建设未完善,很多人家住乡村山野,没通邮。看民国各种同学录中登记的永久通讯地址,颇多写着XX镇XX商号转。这多半是与其相熟亲朋好友开的商号店铺,所以籍贯能落到乡镇一级,到不了村寨。

学历:军人少尉以上军官才能谈学历, 行政人员起码高中毕业,县长以上文官需要大学毕业。军人转任县长,一般同少将以上资历。

二、找什么资料

第一寻找目标,是被寻找人少年时期就读中学档案。各地方档案馆教育类卷宗保留得比较完整,你只需要框定其就读时间,调卷仔细查阅就是。

接下来文官找大学、武官寻军校。我主要介绍如何寻找军人资料。

寻找资料优次顺序,我想第一是照片,然后才是文字资料。不论文武,照片存在可能稳妥之处就是同学录,找同学录要按其籍贯、年龄,判断出他可能就读的年份与期别。

北洋时代将官同学录,省内在陆军小学,将弁学堂,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下手、陆军传习所下手、省外从陆军中学、陆军预备学校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寻踪。

文官则需要根据你所知,到其就读城市档案馆查该大学档案卷宗。

国民政府时期将官,找中央军校前七期同学录。第八期之后不要想太多,资历不够的,除了极少数几个绝大部份升不上将官。不要说铨叙官阶,连职阶都升不上。不要癔想令祖天赋秉异,立功多,升官快……相信我,军队系统最论资排辈。升官过快,那是长官看他不爽,想弄死他。

找到同学录也要看运气,一看是不是册上有名,二看有没照片。

很多人言之确凿,我爷爷就是读过该期军校或学校,为什么没名字,同学录是错的……同学录由同学代表组成的编撰组编印,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不会错搞的。为什么没有,答案有很多,其中最大可能只读入伍生团,期满考核被刷下,回乡省亲老面挂不住,与亲族旧朋照吹自己出身第几期,传说到了几十年后,你就信以为真。又或者转入正期生却没毕业,严格施教的军校,淘汰率各期不一样,一般一成以上。

举个例子,我家族传说高曾祖父乃乾隆年间进士,其实只是岁进士……虽然也有进士二字,身份地位却是差了八个马位。

还有些期别同学录,即使有名字,却无该生照片,黄埔前几期同学录,名字下面空白无照,比比皆是。

如果同学录没有照片,就找名字,没有名字也不用着急。令祖从军校毕业下部队,见习期满后也只是个小排长,离升将官还远,漫长军中搏杀生涯等着他,他还要去读书的。不要误会凭着北伐、内战打几场烂仗,就可以升将官。北伐后立即升将官只有胡宗南、黄杰等几个妖孽,大部份同学都得回炉,读军校办的军官班,高教班,陆军大学等。这些附属班队同学录,都可以试试寻找。

兵战凶危,不要以为凭黄埔一年半载短期培训,校长就敢把几千人枪交给他,你以为不要钱?
55bda616ly4gmdh5a29exj20pt17zah1.jpg
一九三六年全军整编,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出版一套四册《陆海空军任官名簿》。这套名簿要感谢辞修将军,当年整编是他主管,现在名薄扫描版,也是扫他的藏书。

《陆海空军任官名簿》从少尉到上将都登记在册,上面没找到名字,就找国民政府军政公报查阅,如果军政公报没有相关信息(即使少尉任官也得经国民政府军政公报明令公布),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家前辈是不是军官,真不好说。
55bda616ly4gmdh57xxlkj20sc16njxy.jpg
这本是1947年出版的《现役军官资绩簿》,一共四册五本,现役军官佐从上将到少尉,基本在册。

其实《现役军官资绩簿》从一九三六年起,每年都有更新,所以每年印一次。看上去好像高大上,实际是然并卵,查找人名很不方便。

另外每年还有军政部《官佐军职任免报告表》,记录每一位军官升迁调补。
55bda616ly4gmdh57pppmj20u015adna.jpg
这是一九四六年编印的《将官(监)退(除)役名簿》,这本名簿一共三册,载有除退役全部将官名录。
55bda616ly4gmdh57vuj0j20u00kcadk.jpg 55bda616ly4gmdh5a3gbaj20rs19mwof.jpg
另外全国各省分印《校尉官(正佐)退(除)役名簿》,印刷时间集中在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

抗战胜利后,为减轻人民负担,国军大量裁减部队,不但裁切遣散士兵,将官也裁。所以南京被裁切将校因生活困难跑去中山陵哭灵,向孙文遗体投诉国家对他们照顾不周。张发奎对第九军官总队队员说:八年浴血抗战,大家作出牺牲才取得胜利,但现在政府没能力好好安置大家,对不起同志们,但革命军人不承受困难,人民就要承受负担,老子只好为难你们了……
55bda616ly4gmdh56ndlkj20zt0lfh3q.jpg 55bda616ly4gmdh5a1cdij20tg0hd780.jpg

《第九军官总队通讯名册》,一共记录第七战区七千位编余官佐信息,记录人名比较多,只是没照片。


为了安置各战区裁编下来的军官,国民政府军事当局于1945年9月起到次年1月,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1个军官总队,分别收容编余官佐和无职军官二十多万人,每个总队都编有通讯录。

因大部分除退役军官来自同一单位,如来自一个军的除退役军官,总队部会顺手将其编成一个大队,一个师编成一个中队。所以很多大队、中队自行编印通讯录当袍泽通讯录。这个系统相当庞杂,这是很多民国军人参加抗战证明,也可能是他们在历史上留下最后的文字记录。

这批通讯录各地档案馆存量大,你若在一个馆没查询到就跑下一个馆,不出三馆,必能见到。需要注意的是,令先辈抗战期间在那个战区服务,就到该战区管辖范围内查。

原因是令先祖那本可能是带了回家,但贵宝地档案馆不一定还留有,到他当年服务地区各档案馆,留存数量比较多。
55bda616ly4gmdh5a2nh9j20qt15ydmw.jpg

既然有《第四路军各机关部队职员录》,那么其他每一路军,都会有类似的职员录。


一九三六年整编不止中央军,各地方军也在整编备战。地方军整编一般是编为第X路军,路军是1929年3月,蒋介石以陆海空军总司令名义,将全国部队改编为路军。路是负责战役规模战斗,一般在战后即取消。

但国军在十年内战(他们叫戡乱)中把它作为部队编组制度,一直保留到一九三八年取消,改制为集团军,路级别大于军,设置总指挥,以方便指挥其他临时配属作战部队。顺便说一句,第八路军原来是粤军番号,李济深和陈济棠都任过第八路军总指挥。

第四路军是一九三六年陈济棠六一事变失败下野后,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给广东部队番号。《第四路军各机关部队职员录》是由其军务处编印,里面按照序列番号,将医院、军垦、畜牧场、军校等后勤辎重单位都编录,每个主官名字下,附有字、年龄、学历、籍贯、永久及现在通讯地址。

55bda616ly4gmdh5afqf7j20u01617bd.jpg
在全军整编之前,各地方部队也有自己序列,编制不一定与中央军相同,他们也会编印部队职员录,图为三十年代广东陈济棠部队的实力集结《第一集团军职员录》。里面有全集团军编制及营一级以上官佐名录,特殊部队细到每一个人,比如名录上有广东空军每一位飞行员名录。

二、普通校尉官资料

现在被寻找最多的群体,集中在校官与尉官这个阶级。而且多数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八期之后毕业生。

黄埔军校有很多分校,北伐时期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南昌都开办过。

九·一八后,于一九三三年底在洛阳开办一分校。其后江西又开办特训班……抗战爆发后,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分校相继开办。其中四、五、六三所军校是将原来地方军校挂牌换名。这些分校毕业生才是抗战骨干,依靠校本部每年两三千人毕业生,浑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

找人,首先要搞清楚家中先辈究竟读本校还是分校,不能听风就是雨,一说黄埔军校毕业,就一头钻进校本部名单使劲找,然后失落地发觉没有。

一般情况下,按照贵籍贯与隶属战区找。比如河南、河北籍贯,找一分校;湖南、江西属于第九战区,找武冈二分校;闽浙去找三分校;广东佬去贵州找四分校,云南去昆明找五分校,广西佬找六分校。各沦陷区及陕甘籍贯的,找七分校。湖北、安徽找八分校。九分校在新疆乌鲁木齐,没人会去找。一般学生毕业分配方向大都是回战区下辖部队,这叫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少量会抽调到其他部队,如抗战后期组建远征军,便是从各分校抽毕业生充任下级军官。

也有很多校尉级军官行伍出身,所谓行伍就是当兵出身,没经正式军校培训。他们能当上军官,一是靠自己聪明才智,二也得经过各级教导队与各种训练班培训……就像现在提拔行政官员一样,任职前一般先踢去党校煲一煲。你不去可以的,不提拔。
55bda616ly4gmdh573y4sj20u01ar0xa.jpg

第十九集军司令部许良弼中尉官佐履历表,有河南许昌人认识他么,该表可以还给家属。


从许中尉表中显示,他一九二八年二十一岁,于二期北伐时期加入第四军教导队开始,一直混到一九三七年才晋步兵中尉。官不是那么好升的。

校尉阶层资料,一则存在军校同学录,二则在该部队档案。如果该部队资料完整,您运气好,会在该部档案卷宗里面,看见令先辈手填履历表,更好运话,还附带照片(他在部队里,一定填写过几十份履历表),还有各种职务升迁调补记录。

国军各部队档案资料,大部份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七八七全宗里面。全宗意思是,二挡所有这方面资料都里面,该全宗一共有五百多米排架。但并不代表全体国军部队档案就一定在里面。七八七全宗,并不完全。

抗战时期军校,本校同学录还能保证每期同学录都有照片,分校没办法保证。抗战开打到中后期,物资枯竭,能印本文字同学录就不错了,别想带照片。

四、士官资料

士官多数由略微识字精锐士兵提拔,这个群体非常庞大,没办法全部在正规军校训练,大都是由战区、集团军、军、师部自办训练期长短不一教导队或训练班进行训练,期满后下部队任副班长或班长。这些训练班也会有一本同学录,名字单个排列,照片多为合影。
55bda616ly4gmdh59z3x8j20go0e0wg4.jpg
第十九集团军通讯训练班同学录,这还算人少。四战区第二挺进纵队教导队同学录,三十多人一起合影。而且战时大部分教导队,只有名录没有照片。

一般说,士兵在军中升职天花板是准尉副排长,协助军校毕业少尉排长训练士兵与作战。所以不能凭家族传说和主观愿望乱给自己先辈升官,不然失去正确途径与方向,你一定找不到人。士官群体名单踪迹,存在于各部队文档之中。他们资料很难找,我一点把握都没有。

55bda616ly4gmdh58rx8yj20u00jzjvk.jpg

家有壮丁,抗日出征。光宗耀祖,保国为民。

假如薛长官抓了令祖去当兵,唔好怪佢(不要怪他)。日本人打过来,总要有人去抵抗,他也是没办法,自己指挥作战一样累得咯血……

五、如何寻找普通士兵

我重新修订本文,主要是想修订这部分。太多普通士兵消失在抗日战场上,殉国无名。

抗战胜利后,根据军政部统计。全面抗战八年,全国抽丁约一千五百万人。这部份人数目是如此庞大,找他们下落,想想就头皮发麻。

唯一机会,就是到籍贯所在地档案馆,在民国档案里查找国民兵团或自卫团卷宗。每个县馆民国档案卷宗,都是按县政府、县党部、三青团、国民兵团、法院、警察、教育……等内容分卷。

1、无论军政人物,都可以在教育类卷宗尝试找先辈当年学籍信息。

2、普通士兵,即壮丁,可以申请调阅国民兵团(有些地方叫自卫团)卷宗,若档案保留完整,找常备队名册,常备队由需要交付部队征招壮丁组成,逐年分批走,都有名册。封面上会注明交付部队番号,表格内每一个壮丁都由名字,年龄、籍贯组成,籍贯一般写第几区第几保第几甲,保甲对应名称在县志上随便一查就有。若令先辈顶替别人当兵,则按被顶替者名字寻找。

平民壮丁记录,是一九四〇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后,行政办公进行改革结果。是“抗战建国”措施之一,我没见过一九三九年之前壮丁名册(现存各馆民国档案全宗,一九四〇年所之后产生档案量,占民国档案总量七成)。

3、国民兵团档案一般保留完整,你有八成机会找到先辈名字。我劝你止步于此,拿着名字那页复印回家,算有交代,不要再往下追,那叫自找麻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八年全面抗战中,很多惨烈战斗中国军队成建制全军覆没。部队都打没了,遑论保留文书档案,我没有能力找到一名士兵可能存在的寻找规律与追踪途径。

战乱期间,一名士兵的去向,轻微如尘埃。

4、你若硬想往下追踪,那就寻找其所在部队(档案上一般会注明补给具体单位,大多记录到团级)各种名册与战斗详报、日日命令。说不定令先祖在某场战斗表现好,获得小嘉奖,会被记录在团部日日命令上。

5、台北忠烈祠,从辛亥革命算起,有名有姓不过是四十二万余。而抗战中,中国军队阵亡一百二十多万,其余名字那里去了?

大部分是有记录的,他们由本部队长官亲笔填写阵亡者殉国经过,包括时间、地点、那次战斗,战斗性质,然后逐级呈递上军政部,由何应钦部长盖章签核,转内政部盖章签核后发往各地政府。各地政府收件,按律发放抚恤(战时国家经济困难,多以谷米代替),同时制作灵位,分批统一入祠本乡忠烈祠。

入祠之日,三牲敬备,官员沐浴更衣,童子擂鼓吹号,民众焚香顶礼,由县政府工作人员,每人捧一灵位,鱼贯入祠……我所描绘的场景,真实地发生在抗战时期每一个县,只是被历史遗忘了。
55bda616ly4gmdh5e0nxyj20u013s1kx.jpg

抗战军人家属

那些忠烈祠在哪,我不知道……可问贵乡耄老。
忠烈们现在在哪?……躺在贵乡档案馆忠烈名录上。
大多数名字与身体在烽火硝烟中被焚烧成灰烬,无可寻踪。有时候看见同学录那些青春的脸庞、花名册里的官兵,躺在历史长河里无声无息……真是疼难自遏。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4-27 03: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