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抗战人物 查看内容

抗战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  >> 抗日战史 >> 抗战人物

如果有来生,依然与君牵手——抗战老兵凄美的爱情故事 ...

2022-5-10 15:39| 发布者: 明月江客| 查看: 2645| 评论: 0

有一种爱情叫相濡以沫,有一种爱情叫生死相依。


穿越漫长的时空,抗战烽火中的爱情,70多年的牵手与守望。


1940年,16岁的浙江义乌姑娘朱莲弟经堂姐(堂姐夫是营长)介绍,认识了川军50军144师432团少尉排长先正华。情窦初开的少女对高大英武的先正华一见钟情,坠入了爱河。很快,他们就结婚了,摆了几桌酒席,当兵的来得多,团长是证婚人。先正华穿军装,她穿租的婚纱装。先兴华送她一套新衣服。战火纷飞中的婚礼朴素而又非常热闹。

先正华与朱莲弟夫妇合影


时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部队转战各地。团长和团长夫人动员朱莲弟当兵,编入50军144师432团卫生队当医务护理兵,穿黄军装。部队在安徽、浙江、江西等交界一带地与日伪军作战。行军时,每当朱莲弟疲惫不堪走不动的时候,先正华就背着她走。打仗的时候朱莲弟参加包扎、护理伤员,并将伤员送到后方医院治疗。


1941年夏天,朱莲弟怀孕快生育了,这是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的爱情结晶。然而部队转战频繁,居无定所,坐船过河时她生产了一个男孩,还是当地一个婆婆接生的。


儿子的出生,给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安慰。


然而,这毕竟是战火纷飞的战场。不久以后,部队在一次与日军战斗后的转移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日军,夫妻俩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其他几位官兵一起被日军俘虏。当天晚上先正华与其它几位男兵在内应的接应下,逃出了监狱。而朱莲弟则与另外一名女兵被分开关押在一起,无法逃脱。


日军对朱莲弟威逼利诱,要她们交代出部队番号和去向,朱莲弟坚贞不屈。凶残的日军当着朱莲弟的面杀死了襁褓中的孩子,对一个年轻的母亲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一幕,受此打击,朱莲弟一度精神失常。


1941年冬天,经过疏通关系,朱莲弟和另外一名女兵被释放。她俩乞讨流浪一段时间后才回到部队,继续做医务护理。先正华对自己没能保护好妻儿自责不已。丧子之痛加上几个月的监狱生活,朱莲弟的身体完全垮了,从此终生不育。


1944年3月,144师在叛徒张昌德的率领下叛变投日。与日寇有着血海深仇的先正华和朱莲弟不愿同流合污,保持民族气节,他们逃离了虎口,经历艰难逃亡,回到了先正华的老家四川泸县,务农为生。


然而,在老家的平静生活很快就被打破。


1949年后,先正华被扣上了“反动军官”的帽子、朱莲弟也成了“反动军官”的老婆,他们受尽了各种批斗和折磨,被村里人用剪刀戳得满身鲜血淋漓。夜深人静时,夫妻二人互相擦拭满身伤痕,心中凄然,然而他们互相鼓励着,在抗日战场上连死都不怕,这点伤痛算什么呢?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破烂的小屋,就是朱莲弟老兵居住的地方


先正华去世的时候,他还在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临终前他对朱莲弟说:“你要把我的坟看好,别让那伙人把我的坟给刨了。”


朱莲弟流着泪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朱莲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守孤坟几十年。


九十年代初期,浙江义乌的娘家人找到了朱莲弟。他们知道她的近况后,强烈要求她回到义乌,她的娘家侄子、侄孙们愿意为她养老,但是朱莲弟坚决的拒绝了。这里有她一生的至爱,有她对丈夫的承诺,她要照看好丈夫的坟墓,更重要的是她百年之后,一定要跟丈夫合葬在一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他们相互照顾,在黑暗的日子里,相依为命。


近年以来,他们的故事渐渐为外人所知晓。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泸州电台1050关爱抗战老兵行动队饶伟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寻访到了朱莲弟,确认了朱莲弟抗战老兵身份,并对她进行了日常关爱。1050行动队的队员们以10人为一组,每人每月捐款50元,为朱莲弟老兵提供每月500元的生活费,并且每月探访一到两次,及时解决她平时生活所需。


抗战老兵朱莲弟,先后获得市、县、镇人民政府、民革泸州市委员会、北京铁血老兵公益等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关爱。2015年9月,她光荣的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7000元一次慰问金及享受抗日军人优抚待遇。


2016年7月,抗战老兵朱莲弟与世长辞,享年92岁,按照她生前遗愿,夫妻合葬,她又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人身边。


2018年,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泸州1050关爱抗战老兵行动队的志愿者们决定为他们修坟立碑。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重庆大胖哥得知此事,在短短一天半时间里,在全国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募集了两万余元。朱莲弟的家乡人浙江志愿者听闻此事,纷纷踊跃捐款。


2018年清明时节,春雨蒙蒙,在泸州1050分队的志愿者们的努力下,修墓立碑工作终告完成。

碑文最后曰:

纵观先、朱二老一生,无悔结发于国家危难之际,携手御敌于纷飞炮火之中。同入龙潭虎穴,幸得生还。共拒投敌叛国,以保清白。               
大难临头之际,未敢各自分飞。
历经磨难之后,终成在地连理。
二老身后无儿无女,虽已下葬,但无墓无碑。志愿者深感其抗日报国壮举,为圆二老合葬之宿愿,诚意为二老筑墓立碑,以寄忠魂有托,树后世楷模。


如果有来生,依然与君牵手。
如果有来生,依然会从浙江到四川,穿越千山万水,与君长相厮守。
如果有来生,愿世界太平,没有战争。

Archiver|东北讲武堂历史研究中心 ( 辽ICP备2021009674号 )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3-9-26 12:44 , Processed in 0.027627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