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斌、马惠玲姐妹俩从来没有忘记过母亲生前的遗愿,寻找外祖父的抗战经历,寻找失散在不知何方的亲人。 她的外祖父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战英烈之一的李兰池烈士,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2010年前,她们对外祖父的抗战经历一无所知,甚至直到文革时期,她们才知道外祖父的真名,也仅仅只知道他是一名国民党军官。
马惠斌、马惠玲姐妹俩一直坚持查找外祖父的资料
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外祖父与家人就失去了联系,他们再也没有了外祖父的消息。 她们的心一直为此而煎熬着痛苦着,她们无时不在思念牵挂着自己的亲人,期盼有朝一日外祖父能平安归来!
在母亲的心目中,外祖父是位慈祥可亲,爱子女爱家负责任的好父亲。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感叹:“我爸爸以前对我们可好了,总按时给家寄钱,西安事变以后就不管我们了,领着我那小妈自己享受去了!”“我爸爸讲武堂毕业,可有文才了,可惜就是不要我们娘仨了”。
李兰池烈士的女儿李淑媛遗像 她们一直揣测外祖父的下落:是去了台湾?或者是因为他是东北军参加了西安事变而被害?也许是死于战场?她们在矛盾中对外祖父爱怨交加!外祖母也曾四处打外祖父的下落,每听说有是从东北军回来的人,都要去询问,但他们只知道外祖父当大官了,却不知详情。
2010年,一次偶然的上网,他们搜索到了外祖父的信息:李兰池,57军112师少将副师长(网上资料有误,李兰池实为57军112师336旅上校副旅长),1937年12月牺牲于南京太平门外蒋庙村。
原来外祖父在抗日的战场上与日寇浴血奋战,最后以身殉国,早已经与家人阴阳两隔!
烈士殉国,家人知道消息,却是74年之后,74年的肝肠寸断,74年的望眼欲穿!
在这漫长的74年中,马惠玲的外婆和母亲、舅舅相继离世,在他们有生之年没能得到外祖父的任何消息,没能解开外祖父失踪之迷,这让他们抱憾终生!
对外祖父的误解、怨念都立即烟消云散,外祖父是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大英雄。
马惠玲与她的哥哥姐姐们开始查找外祖父的事迹,希望找到因战乱而失散的小外婆和她的后代。
2018年5月,马惠玲通过关爱抗战老兵吉林省志愿者群辗转联系上笔者,向笔者求助,希望查找她的外祖父李兰池烈士的资料。
很快笔者在《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上查到李兰池的任官记录。
李兰池烈士在任官薄上的记录 任官名簿上的记录对马惠玲和她的家人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收获,她们由此确认了外祖父李兰池烈士的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原先他们收集的资料上,大部分都说李兰池出生于1898年,而他们的家人一直都记得外祖父出生于1896年。《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上关于李兰池的出生年为民前16年,即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这证明了他们家人的记忆是准确的。更为难得的是,终于清楚的知道外祖父的准确生日为9月初5。
马惠玲当即决定,以后每年的9月初5外祖父的生日和12月12日外祖父的忌日这两天,祭拜外祖父。
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料《死亡官兵调查表》中,笔者也查询到李兰池烈士的记录。
二档馆保存的《死亡官兵调查表》 《死亡官兵调查表》中,李兰池烈士的职务为336旅上校副旅长(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名单中,李兰池烈士的职务有误),遗族姓名为妻于氏,子留锁,女玉春、玉贵、小四。
马惠玲说,于氏是她的小外婆,舅舅留锁的大名叫李志鹏;玉春,玉贵,应该是叫李郁春、李郁贵。
“我外婆李春芳,我母亲李淑媛,我舅舅李志超,都没有随军,我外祖父牺牲时部队的人不了解情况,自然这上面就没有我母亲和我舅舅的名字。”
“而我们家,跟小外婆一家已经失散八十多年,再也没有他们的音讯了。”
电话里,听出了马惠玲心中那份亲人离散的落寞。
笔者答应马惠玲,继续帮她查找资料。
在一次查阅黄埔军校校军官训练班第五期同学录的时候,笔者阅读着同学录的附录,笔者注意到该期同学录的附录部分不仅收录有军校军官训练班前四期名单,也收录有军校高等教育班前四期名单。
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名单中,李兰池的名字赫然在列!
而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同学录,笔者有所了解,这是一本带有学员照片的同学录,也就是说李兰池烈士还有一张照片存世。
但是,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同学录在哪里呢?笔者遍寻而不得。
冥冥之中,仿佛若有天意,三个月后,我的朋友东方列强向我提供了这张照片。东方列强也是一位黄埔同学录收藏者,为许多黄埔后人及抗战英烈找到过资料。
烈士的黄埔照片终于现身! 我第一时间将照片提供给马惠斌、马惠玲姐妹俩。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外祖父,看着照片中外祖父年轻英俊的面容,马惠斌、马惠玲姐妹俩潸然泪下。
“对我们一家来说,这张照片是无价之宝”,马惠斌激动的说。
照片中的人物跟她们血脉相连,是她们的外祖父,是她们母亲的爸爸,是她们至亲的亲人!
这一天,恰好是农历7月15,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祭拜先人的传统节日,正是月圆的时候。
马惠玲立即摆好供桌,在母亲的遗像前焚香祭拜,向天堂里的母亲报告,找到了外祖父在黄埔军校的遗照。
对李兰池烈士的后人来说,他们是也是第一次知道外祖父曾在黄埔军校学习过,这是一段他们原先并不掌握的历史。
原来自己不仅是讲武堂后人,更是黄埔军校后人,以自己的黄埔后人身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兰池,辽宁昌图人,生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9月初5,1924年1月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五期骑兵科,1925年10月毕业,毕业分发进入东北军独立16旅见习,由于他作战勇敢,由排长逐渐擢升为连长、营长、团长。1935年入黄埔军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四期,1936年毕业,毕业后返回原部。1935年5月29日叙任陆军骑兵中校。
1937年,日寇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兰池时任陆军第57军112师336旅上校副旅长。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驻扎在河南周口的东北军57开赴江苏淮阴集结待命,后又开赴南通、海门一带布防,掩护淞沪战场侧翼。
11月初,112师奉命到达江苏靖江,不久,即再奉命南渡长江,增援江阴要塞,归江防司令部指挥。
11月26日下午,江防总司令刘兴下达命令:第112师以主力占领由夏港口、夏港镇、青山、江阴城南至金童桥间之主阵地带,拒止敌人。
112师担负江阴正面防御,其左翼为黔军103师。112师334旅的阵地在江阴城西,336旅在江阴城西。按照这一部署,334旅在秦皇山,南闸镇一线构筑阵地,336旅在花山高地,花山镇构筑阵地,师部指挥所位于江阴城北君山。
11月27日,日军对江阴发起了全线进攻,花山、南闸各阵地陷于激战之中。李兰池副旅长率部血战,反复冲杀,死战不退,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阵地屹立不倒。
经过五昼夜的连续激战,战至12月1日,112师师长霍守义重伤。当晚,由于工事被毁,部队损失巨大,弹药也告罄,江防司令刘兴下令撤往镇江。
112师在镇江稍事整顿几天后,立即奉命赶赴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奉命日夜兼程开往南京。112师被编入南京保卫战战斗序列,配属给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担任南京太平门外蒋庙一线的防御任务。12月10日清晨,到达南京太平门外,立即抢占蒋庙阵地。李兰池深知敌强我弱,必有死战,他亲自巡视阵地,鼓励部下奋勇杀敌,立功报国。
日寇进攻南京城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守军阵地发动了疯狂进攻,李兰池率部迎战。在阵地危急时刻,李兰池亲临前线,率部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守住了阵地。
12月12日,南京城破,李兰池部伤亡惨重,奉命转移。李兰池身先士卒,率队冲锋,在转移过程中,在蒋庙遭遇日军机枪火力扫射,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42岁。
李兰池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南京,与南京共存亡,英灵不该遗忘,他的英雄事迹必将光照千秋!
2014年9月1日,对李兰池烈士的后人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李兰池烈士名列其中。
月有阴晴圆缺,但是属于她们家的那一轮明月,何时团圆呢?
笔者能找到李兰池烈士的照片,能整理烈士的生平事迹,却无力找到李兰池烈士另外几个子女的下落。李兰池烈士另外几个子女的姓名是:李志鹏,李郁春,李郁贵,如果哪位读者有他们的消息,请联系本公众号。
需要查找资料的抗战后人请加笔者微信号 tx625529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