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抗战记忆 查看内容

抗战记忆

您现在的位置:  >> 文史资料 >> 抗战记忆

远征军悲歌:炮兵含泪炸毁德式重炮,走进死亡野人山 ...

2022-5-10 14:07| 发布者: 明月江客| 查看: 1092| 评论: 0

第一眼看到沈凯丽、沈凯华姐妹俩时,我就觉得姐妹俩跟她们的父亲长得很像。


“这是德国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这种炮的口径是105毫米,最大射程是10公里左右,抗战期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40门这种火炮,编为两个炮兵团,分别是炮兵11团和炮兵13团。总体上,这种火炮的性能是优于日军同级别的火炮。”

“这种火炮在德军中被称为轻型火炮,但是在工业落后的中国,105毫米口径的火炮,是不折不扣的重炮。”


德式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在中国


“炮兵13团是1938初左右接收这种火炮,经过训练后,当年即开赴战场,参加武汉会战。炮兵13团1营后来编入远征军序列,参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你们的父亲时任该营少校营长。”

枯燥的数据和并不生动的讲解,对于外人来说,犹如听天书一般,然而两位70多岁的老太太却是全神贯注的聆听着,不愿意错过哪怕一个字,因为,她们的父亲在抗战中,曾经指挥这种炮痛击过日寇!

今年5月份,云南昆明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周德蓉阿姨,向我求助,她说云南志愿者团队有位志愿者是黄埔后裔,她的父亲张哲先是黄埔军校第十期炮科毕业,曾经参加过远征军。她们三姐妹从小就与父亲分离,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了,希望找到父亲的黄埔照片,以解思念之情。



照片很快就送给了张家姐妹。无数次在梦里见到父亲,这次是真真切切的看到父亲的模样了!收到了照片,她们更想知道父亲在抗战中的经历,想知道先辈的光荣和经受的苦难。

          

 笔者与沈凯丽、沈凯华姐妹及周德蓉合影

6月,笔者有幸在云南见到了沈凯丽、沈凯华姐妹俩,向她们讲解了她们的父亲抗战期间保卫大武汉,远征缅甸的经历。

张哲先,字名杰,1914年1月25日出生于吉林双阳。青年时期,张哲先目睹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家危亡,他决定投笔从戎,1933年7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十期一总队炮科,1936年6月毕业,毕业分发进入炮兵学校任职,抗战期间曾担任装备德式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13团1营连长、营长,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沈凯丽、沈凯华姐妹在远征军纪念墙上找到了父亲的英名


抗战爆发前,中德关系良好,国民政府为抗战做准备,向德国购买了大量的军火,这其中就包括德式105毫米榴弹炮,然而截止抗战爆发时,只有四门运抵中国。这四门德式105榴被拨交给炮兵学校做教学使用。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急电德国,催促德国继续交货,同时炮兵学校在武汉成立了机械化榴弹炮干部军士连,紧急训练干部和骨干军士,以便接收德式105榴弹炮,时任少校连长是杜明昶,张哲先也在这个班学习。

1937年底,望眼欲穿的德式105毫米榴弹炮终于到货,德国人这次只交付了36门,远达不到中国当初订购的数量。由于希特勒在中日之间选择了日本,中国再也无法从德国得到军火,这批36门德式105榴加上抗战前到货的4门一共40门就成了中国拥有的德式105榴的全部数量。

1938年初,国民政府利用这40门德式105榴先后成立了炮兵11团、炮兵13团。炮兵13团团长黄正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毕业,1营营长杜明昶,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炮科毕业。

由于中国工业落后,拥有的火炮数量严重不足,而各战场对火炮的需求又很迫切,德式105榴在后来的抗战中,大多数是被分割使用,多以营、连为单位配属到各战场作战。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炮兵13团1营奉命从武汉北上,到达河南洛阳,配属给胡宗南第17军团,即跟随胡宗南部开赴武汉会战战场,守备信阳、罗山一带。

炮13团1营进入战场后不久,遭遇了一次日军空袭,伤亡官兵数名,一辆运输车被炸毁。1营官兵吸取了这次教训,认真做好了防空伪装工作。胡宗南对炮13团1营十分重视,曾亲自视察过炮一营阵地。

训练中的德式105毫米榴弹炮


1938年9月中旬,日军第10师团在攻陷潢川后,沿潢信公路向罗山、信阳一线我军阵地扑来。9月20日,日军进攻罗山城外小罗山高地,守卫小罗山的川军124师只布置了一个排的兵力,猝不及防,被日军赶下高地。

小罗山高地位置重要,胡宗南决定收复小罗山。9月25日,炮兵13团1营,奉命实施炮火掩护。25日拂晓,营长杜明昶指挥全营火炮猛烈射击,德式105毫米榴弹炮凶猛火力压制住了日军炮火,第1师第1团加川军124师一个营的兵力,猛攻小罗山高地,经过激战,收复了小罗山高地。

         炮兵13团1营第一任营长杜明昶

杜明昶营长回忆小罗山之战战前,敌我双方都已经发现了对方的炮兵指挥部和炮兵阵地,日军的炮弹甚至击中了他的营指挥所,所幸指挥所修的坚固,没有被完全摧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我军先进的德式105毫米榴弹炮,很快就摧毁了日军炮兵阵地,压制了日军的炮火。

小罗山的顺利收复,炮兵13团1营功不可没!

武汉会战后,炮兵13团1营跟随胡宗南17军团开赴西安,不久又开赴邰阳整训,后又开赴黄河边,守卫河防。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组建远征军,保卫滇缅公路。炮兵13团1营,奉命开赴云南,编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开启了炮兵13团1营悲壮的远征军之旅,此时炮兵13团1营营长已由本文的主人公张哲先接任。

车辚辚,马萧萧,中国远征军兵出国门,远征缅甸。

1942年3月19日,炮兵13团1营奉驻滇参谋团电令归第六军军长甘丽初指挥,入缅作战。经过长途跋涉,于4月3日抵达腊戌。此次出国作战,官兵莫不兴奋异常,无不盼望痛击日寇,扬国威、军威于异域。

4月12日,1营再奉参谋团命令,开赴曼德勒。16日,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召见张哲先营长,令其归属66军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指挥。

此时,中国远征军原准备实施的平满纳会战,由于形势对我军不利,平满纳会战事实上已经无法实施,罗卓英却另有打算,他与史迪威不顾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反对,准备实施曼德勒会战。

张哲先营长率领1营官兵于4月18日赶赴曼德勒,奉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命令,在曼德勒构筑炮兵阵地。新编38师不久即奉命开赴西线,阻击日军,曼德勒几成空城,人心惶惶。炮13团1营调归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指挥。

形势对远征军越来越不利,4月29日,东路日军占领腊戌,腊戌失守,意味着远征军的后路被截断,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缅甸战局急转直下,曼德勒会战成为泡影,远征军全线撤退,新编22师65团,第五军炮兵团,炮兵13团1营奉命掩护主力撤退,在曼德勒以南十英里的泥翟河北岸占领阵地。炮13团1营归第五军炮兵团朱茂臻团长指挥。

4月30日,日军第18师团强渡泥翟河,炮兵13团1营奉命炮击,由于距离较远,炮兵观测困难,由在一线布防的新编22师65团代为观测。下午四时许,日军正在渡河时,张哲先营长一声令下,炮13团1营的德式105毫米榴弹炮发出怒吼,一颗颗复仇的炮弹在准备渡河的日军中爆炸,骄横的日军没料到在这里会遭到我远征军的重炮打击,日军伤亡惨重,渡河行动被迫中止。1营的炮击有力的支援了步兵作战。

这一幕,被时任新编22师65团2营6连上尉连长的邱中岳将军所目睹,在多年后的回忆中,提到这次战斗,邱中岳将军记忆深刻。

炮兵13团1营的泥翟河之战,是该营入缅以来的第一次战斗,也是最后一次战斗。这次战斗结束后,张哲先营长率领1营官兵配属于96师向密支那前进。

5月8日,日军攻占密支那,这对撤退中的远征军来说又是一个重大打击。杜聿明计划用96师夺取密支那,经密支那、腾冲回国。

杜聿明甚至说:“将所有的炮弹打在那里,不怕打它不开”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5月9日,奉命防守卡萨,为大军做掩护的新编38师轻易的放弃了卡萨,孙立人带着新编38师扬长而去,直奔印度。卡萨失守,是腊戌失守后的又一灾难性事件。杜聿明所掌握的部队被分割,无法集结,就算96师打下密支那,后续部队也无法通过。


5月10日,96师紧密锣鼓的为进攻密支那那做着战斗准备,炮13团1营的官兵们也在做着准备工作,杜聿明电令96师师长余韶放弃进攻密支那,改道孟关。

通过密支那回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军心动摇,士气低落,整个战局已呈现全面崩盘之像。

后面的局面已经无法收拾,第五军军部与新编22师,一头扎进了野人山。茫茫野人山,每一步都是死亡之旅。每一步都有官兵死亡,无数的远征军将士永远的倒在了野人山,化作一堆堆白骨。第五军军部和新编22师一路向北,经新平洋,利多,转向印度而去。

第五军军部和新编22师艰难跋涉野人山,其它部队也好不到哪里去。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撤退经过图


炮13团1营向孟关前进,一路上的路况条件恶劣,1营又是重装部队,车辆众多,汽车陷于泥坑之中是常有的事。5月15日,车队历经艰难行到孟关(猛缓),前面已无公路可走了。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电令:

准予将火炮车辆彻底破坏与焚毁,由小路作归国计!


炮兵13团1营官兵闻讯,无不嚎啕大哭。国家工业落后,制造维艰,1营装备的德式105榴是国家拥有的为数不多的现代化重炮,毁坏容易,再获得却是千难万难了。再者,大炮是炮兵的第二生命,这些大炮跟随官兵们转战万里,屡挫敌锋,如今却要亲手毁掉,自是痛苦万分,然而不炸毁,必然会被日军夺取利用。

张哲先营长含泪下达了毁炮的命令,所有的大炮,牵引车辆、辎重车辆,炸毁或者烧毁。此后,张营长率领全营跟随96师也是走进了无边无际的野人山。虽然也是走过野人山,但96师的路线与第5军军部、新编22师又不同。


这是一张美军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间是1944年4月20日,拍摄地点是缅甸孟关(Mainkwang)。此时,中国驻印军已取得胡康河谷战役的胜利,正在进行孟拱河谷战役。

照片上的说明是史迪威将军撤退时留下的榴弹炮。

照片上,几门大炮和汽车零乱的停放着。近处,一门大炮的炮管已经被破坏,炮口炸开,这样的堆放和破坏方式,显然是属于自行破坏。

从炮盾和炮管的形状来看,这正是德式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

根据史政局编印的《抗日战史》第68册《滇缅路之作战》 中记录的中英联军作战指挥系统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期的炮兵配属部队是:炮兵13团1营、炮兵18团1营、陆军战防炮直属第1营。

第五军炮兵团没有装备德式105毫米榴弹炮,新编22师和96师的师属炮兵就更不可能有105榴。炮兵18团1营装备的是苏联76.2毫米野炮,毫无疑问,照片中的德式105毫米榴弹炮所属单位,只能是炮兵13团1营。

照片中的105毫米榴弹炮,正是张哲先营长在1942年5月15日下令炸毁的火炮。

1营官兵,跟随着96师在缅北丛林里面艰难跋涉,经孙布拉蚌,到达葡萄,在葡萄修整一段时间后,由96师发给每人7日粮米,转道向东,那是祖国的方向!

这是一段悲惨万分的行军,无数的士兵倒下,成为白骨,饥饿、疾病、雨水、毒虫,是官兵们在丛林里面行军最大的敌人,遭遇的苦难绝非笔墨能够形容。

7月,1营官兵翻越高黎贡山,到达怒江边的福贡县,当地政府早已接到云南省政府的命令,接济归国的远征军将士,在此期间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悲剧事件。

7月14日张哲先营长率领官兵到达福贡定边乡宿营,当地乡长派遣50名民夫,为1营官兵背运行李,傈僳族村民格马那、罗阿黑两人在背运行李时,累得满头大汗,两人就卸下背上的行李,抽出腰间砍刀,用刀刃往脸上刮汗(傈僳族有用刀刮汗碱的习惯),同行的炮13团1营士兵见此举动,误认为两人将要行凶,要杀人越货,举枪就向二人射击,罗阿黑当场被打死,格马那受伤后滚进怒江身亡。该士兵后来受到处罚,挨了军棍,当地政府赔偿了受害者家属10斤食盐做抚恤了事。

1942年9月15日,张哲先营长率领炮兵13团1营官兵,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昆明呈贡,集中整训。在这段惨绝人寰的行军中,炮兵13团1营官兵死亡过半,只剩两百余人,无数官兵长眠在缅北那可怕的原始森林里面。

1945年中印公路打通后,源源不断的美援军火通过中印公路运输到达中国,炮兵13团换装美式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在云南昆明迎来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需要查资料的抗战后人请加微信号:tx625529003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3-29 19: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