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校史沿革 查看内容

校史沿革

您现在的位置:  >> 近代军校 >> 校史沿革

东北讲武堂 “九一八”后停办

2021-10-6 14:45| 发布者: 版主3| 查看: 2560| 评论: 0|来自: 搜狐网

  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有一栋面积约7000平方米,长110米,宽6米的青砖瓦房,它建成于上世纪初,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里是沈阳东北讲武堂旧址,2009年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东北讲武堂旧址修缮一新,今年春天开始对外开放。

  东北讲武堂前身是1907年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命令设立的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1908年,学校正式命名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一度停办。奉系军阀张作霖执掌东北大权后开始扩充军队,急需大批具有新式军事思想的军队干部,1919 年 3 月,他决定复办东三省讲武堂(后更名东北讲武堂)。张作霖亲自担任堂长,每期学员开学及毕业典礼,都亲临训话,要求学员“严守军纪,服从命令,尽军人之天职”,“学成毕业,建立事功”。

  张作霖(1875—1928),奉系军阀首领

  现代军事思想教学

  东北讲武堂自创办之初就采用了现代军事思想和学校教育理念。讲武堂堂长之下设有教育长,负教育训练全责,教育长下设总队长,协助督促教育训练,学科教官均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等名校。1919年时,讲武堂堂长月薪400元,教育长300元,各科教官200元,教员150元,薪水十分可观。

  为了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张作霖重金购置不少先进武器作为学员练习之用。从“九一八”事变东大营讲武堂损失清单上可以看到,当时东北讲武堂拥有一四四式、三八式野炮及大正六年式山炮32门,各种步兵炮 32 门,10 cm加农炮及15 cm榴弹炮12门,各种高射炮 4门。其中,加农炮、榴弹炮以及高射炮在当时属于射击距离远、火力强、炮口先进的武器。此外他还购买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军用作战飞机、坦克和航空摄影侦察器材等,用于学员的教育实践和军事研究,并培养了自己的空军和海军人才。

  教学所用教材均是翻译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材,所设科目也较为新式,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部分。学科主要教授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等六大教程及各种典范令;术科主要包括基本教练和战斗教练。典范令是各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筑城教范、通信教范、体操教范、劈刺教范、陆军惩罚令、卫戍勤务、内务规则等的简称。

  学员每周六进行野外露营、实弹射击、兵力转移等演习,每期举行数次野外军事演习,其中五科学员步炮协同攻击演习最值得关注。讲武堂第四期学员已经开始演练利用山炮和野战炮的炮火伸延和死角摧毁优势,进行步炮协同作战的前沿战术思想。

  讲武堂对学员的生活管理十分严格:学员入学后一律住校,除星期天放假外其余时间都不准外出,平时一切行动都要符合内务规则和陆军礼节,如有违犯则按陆军惩罚令惩处。校内设有禁闭室,未在规定时间回校者将关禁闭,甚至打戒尺或军棍。

  1931年1月,南京政府举行元旦阅兵典礼,司令台上的军政要员(自左至右)葛敬恩、何应钦、张学良、刘文岛、宋子文、陈调元、何成睿。其时张学良“易帜”不久,出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著名校友张学良

  学校的第一要务当然是培养人才,讲武堂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安徽、直隶、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军事院校。前三期学员均是部队团级以下的在职军人,文化程度低,跟不上学校的六大课程,第四期招考时接受郭松龄的建议,开始招收中学生和军事教导队教员。1927年1月,讲武堂在北京及各大媒体上刊登广告:招收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具有普通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在学期间服装伙食书籍文具统由公给,并给每月现大洋三元,待遇优厚。第四期学员的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前三期。

  张作霖时代,从1919年至1928年,东北讲武堂共招收学员8期3557人。东北军中上至最高统帅,中至各级将官,下至各级连、排长,绝大多数都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其中最著名的校友就是张学良。张学良一生只进过讲武堂,未进过其他学校。

  张学良原准备报考的是保定军官学校,后在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长兼讲武堂堂长张作相鼓动下,决定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张学良回忆说:“我跟我父亲一说,父亲大吃一惊,他说:‘你去几天干不了又出来了,那不是给我丢人吗?’我一被激就说:‘他们干得了,我为什么就干不了?’我父亲说:‘好,你若能在讲武堂毕业,你出来我就给你个团长当当!’”就这样,张学良成为讲武堂炮兵第一期学员。

  讲武堂学员的招收标准必须要列明军籍,大小是个军官才算合格,张学良入堂资格是卫队营的“见习排长”。入学后,张学良的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曾刻一方“十八冠军”的印章,纪念此事。对此张学良晚年也坦承:“讲武堂考第一,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力,实在是讲武堂的学员那时候都是行伍的人。”

  野外战斗演习,学员要全副武装,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跨越障碍,演习完进攻、防御、追击、退却等科目后,还要野外露营、“阵地彻夜”及转移。时值隆冬,训练强度非常人可以忍受,19岁的公子哥张学良硬是咬牙坚持下来没有掉队。

  由于自身努力和老将提携,张学良还没毕业就提前当上了卫队旅第二团团长,他后来多次讲:“我从军中起来,完全是张作相一手把我提拔起来的。”1922年,张学良任东北讲武堂堂长,1926年成为东北讲武堂的核心领导者。

  身在东北军卫队旅的吕正操,因为与张学良是同乡,常得到“特别关照”。张学良看他字写得不错,推荐他考东北讲武堂。吕正操晚年回忆,讲武堂第五期除了开设军事类课程外,还要学习几何、代数、化学等课程,甚至鼓励学生学习英语,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常常需要恶补,最终跟上了进度,得到张学良的赏识。1925年,毕业后的吕正操成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晋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

  贫民出身的马本斋少时读过两年私塾,1921年来到东北参加奉军。仅有的一点文化知识和灵活的头脑让他很快在军中脱颖而出,升任班长。1922年马本斋被选中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毕业后升任连长,后来成长为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

  作家萧军也曾在此学习。1927 年,沈阳宪兵教练处招考第七期学员,经朋友推荐,萧军改名为刘羽捷报名投考,以第八名的成绩被录取。在沈阳接受8个月严格军事训练后,他被分配到哈尔滨实习。

  这年冬天,萧军改名刘尉天,考入讲武堂本校第九期、第十期合并的“第二总队”炮兵队学习初级军事。“九一八”事变后,萧军和方靖远到哈尔滨参加了冯占海的抗日部队。1932年 2 月 5 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冯占海率部撤退,萧军与朋友留在哈尔滨,此后便脱离了军队专门从事文学写作。战斗在炮火前线一直是萧军的理想,但他一生都没有真正上过战场。

  “九一八”后仓皇解散

  1928 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东北易帜,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他开始实施“整军经武”的政策,对东北军进行大幅裁编,同时对东北三省内的军事教育机构进行大规模归并,陆续裁撤了东北军内的各种军事教导队、学生队,将高等军学研究班、炮兵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等教育机构,并入东北讲武堂,为讲武堂扩充力量。

  1928 年底,第九期学员入学后,由于人数太多,原来的校址容纳不下,张学良决定将校址迁移到东北军在东山咀子的东大营营房。1929年春天过后,讲武堂又开始大规模扩建,对原来营房(即珠林路旧址)进行翻新改造。此时东北讲武堂已在全国多处设有分校,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为全盛时期。

  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东三省迅速沦陷,讲武堂匆忙举行了第十一期毕业典礼后宣布解散。学员编入军队转移,不少学员提出要与日军抗争到底同归于尽,但终无法违抗“不抵抗”的军事命令,挥泪撤退,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热河分校、北平分校也同时解散。

  从1919年到1931年,东北讲武堂存在13年,其办学经费由东北地方支出,人事任免等均由张氏父子掌控,带有明显私属特性。讲武堂共培养了11期近万名学员,奉系著名将领如孙烈臣、汤玉麟等都是从这里走出的,是名副其实的奉系军官摇篮。



来源:搜狐网 https://www.sohu.com/a/34636873_263635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4-20 2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