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主要战役 查看内容

主要战役

您现在的位置:  >> 918事变 >> 主要战役

史义军:1932年2月吉林国民救国军一打敦化戴家军是主力之一

2021-10-5 00:19| 发布者: 版主2| 查看: 3207| 评论: 0|来自: 腾讯网

  (根据戴氏后人形象制作的戴万龄模拟像。戴世忠提供)

  为了编写《陈翰章将军年谱长编》我翻阅了不少资料,其中就有陈觉编著的《九一八后国难痛史》,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5——246页中有关于国民救国军1932年2月20日攻打敦化县城的记载:

  哈埠联军败讯到,于是王(德林)乃与国民党员等计议暂取敦化。于二月十三日下动员令,交通队于十六日夜即将吉敦路各桥梁焚毁,并将铁路电线及军用电线割断,线杆亦多为砍到,二十日晨始行达到,进攻敦化。驻防曲团全部逃出。城内有日兵二百五十余名,有重机枪四架,平射炮二架,余皆置于车站。救国军六百名,由城之西面潜入,又分两队而进,以三百攻十字街,打死日本兵五名,打死东门内日本兵二名,打死南满公所门首日本兵十一名,伤两名,以三百向南门内兜击。日本兵开机枪扫射,经救国军奋勇挺进,活捉十二名,并得机关枪一架,救国军亦死八名,伤两名,由民自动用爬犁送往山内调治。嗣以日本兵之机关枪扫射太烈,仍然退出。日本兵因伤损较多,竟在街内大开机关枪,打死保安队五名,商民四名,又将商民之大枪强行抢去,将曲团之兵捉去两名,用刺刀将胸刺开,将保安队长王某枪毙,宋总队长于二十一日开会时,不问皂白,即行枪决。故商民三日未敢开市,街内断绝交通。嗣后王德林更联络大刀会及朝鲜革命总同盟团等,声势更形扩大,组成“混合救国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部设在敦化,总司令王德林,副司令刘万奎,参谋长振中山,总指挥戴寿珍,副指挥于兴树,大刀会司令青史,副司令刘滨堂。驻防地点:敦化、沙河掌、东宁县、三岔口、汪清县、小城子、蛤蚂塘、密山县、和龙县、三道沟及中东路线之梨树镇、五站、苇沙河、宁安县等五十余处。

  这个记载详细介绍了救国军攻打敦化的情况,此记载说,救国军参战部队是600名。

  1932年2月23日《盛京时报》报道救国军兵力约700名:

  [吉林]本月十九日袭击敦化之叛兵约七百名、与潜入城内便衣队相呼应、包围敦化被日本守备队出动击退、叛兵向延吉方面溃走、延吉警备司令吉兴、已派遣部队、维持延边治安云。

  我们再看李延禄口述,骆宾基整理的197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过去的年代》第11——12页是怎么说的:

  一九三二年二月间,我们以第一补充团和吴义成所率领的“老三营”前锋部队,为进攻敦化的两大主力,开始向敦化进军。孔宪荣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带着一部分队伍,作“后卫”。

  当时,我们的部队虽说已庞大,但纪律严明,服装也还整齐。那些从老三营调到补充团里的战士,仍然佩戴着肩章、领章,背后扎着狍子皮做的坐垫。而我们作为指挥人员的军官,全穿黄呢质料的军大衣,胸前有双排的铜扣子,只是不戴手套,也摘去了肩章。不管是官佐还是士兵,都戴着抗日救国军的臂章,这是我们的唯一的不同于原来东北军的标志。

  距敦化百余里,有个地方名叫小沙滩。在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地主,过去是王德林的拜把子兄弟,家里开着“烧锅”,名叫戴凤龄。戴家全户将近百十口人,都住在村当中,院落很大,四围有炮台,还养着一二百名炮手。全村的村民,都是戴家的佃户。

  我们部队路过这里,戴风龄就命令手下人,杀猪宰羊,犒劳我们。这人六十开外,留着胡子,胖敦敦的。实在说,我却没想到,他手下炮手的武器,有连珠枪、“大抬杆”、三八式,还有一部分竟是一色的二十响捷克式匣枪。在当时,东北军里这样的匣枪还是少有的稀罕武器,自古军人爱的是骏马和宝剑,我也不例外,尤其是我们补充团,都是缴获来的老口步枪,牌子也杂,正需要这样的装备。我就试探他的口气,问他,有这么些武装,还打算抗日怎么的?是不是准备用来“自卫”的?不想这个大地主戴风龄,却是饱经风霜,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物:他那双眼睛闪了闪,看来是心里震荡了一下,因为抗日救国军缴地主武装,在远近一带形成风声鹤唳的威势,所以他不能不震动。

  他说:“那要看我盟弟的态度了。”态度故作磊落,却是暖昧的。我正考虑,用什么方式来缴他的武装,因为,这些式器在他手里是靠不住的。如果他不和敌伪妥协就保持不久,如果他和日伪合流,那么未来又是我们的一个有力的敌手。却不料,他在为王德林布置的接风宴席上,竟当众宣布,他要追随救国军打敦化,他慷慨地说:“从今天起,我要在盟弟领导之下,参加抗日,跟着你们攻城!”救国军的将领当然都表示热烈欢迎。问他,那一百口家着怎么办?他说,已经安排好人,把他们都打发到关里去。

  抗日救国的阵营里,增加了力量还不好么?结果,戴风龄所率领的炮手队,又加上当地要求随之抗日的贫苦农民,扩充为三百人,编为一个独立营。戴凤龄任营长,带路打敦化。

  按照李延禄的说法,攻打敦化,戴凤龄所率部队就有300人参加。《过去的年代》没有说第一补充团1932年2月有多少人,李延禄说:“一九三二年二月间,我们以第一补充团和吴义成所率领的‘老三营’前锋部队,为进攻敦化的两大主力,开始向敦化进军。”在这里,李延禄也没有说老三营有多少人,一个老三营总不会低于三百人吧。李延禄还说参加攻打敦化的部队还有柴世荣的部队。那补充团到底有多少人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档案馆和黑吉辽三省档案馆合编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套文件集。我翻阅了1932年4月以后的文件,没有片言只字关于李延禄指挥救国军补充团与日军作战的记载。在甲10册1932年7月5日《团满洲省委xx的报告——半年来的满洲情形及团的工作》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王德林部因反对日本修筑吉会路,称‘国民救国军’,初仅四百人,后增至三万之多,曾占绥芬、穆棱、海林、宁安、额穆、汪清等地(均在东铁东线),饷项都有民众捐助得来。五月初进攻敦化(东铁东线上)等地,与多门师团相持到现在,大都系王德林部。”

  根据这个文件所说,1932年2月8日王德林所部老三营起义才400多人,攻打敦化时,加上戴营、柴世荣等部共六七百人。按照这个数,根本就没有什么补充团的事情,攻打敦化的主力应该是老三营和戴营。《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说打完敦化后:

  嗣后王德林更联络大刀会及朝鲜革命总同盟团等,声势更形扩大,组成“混合救国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部设在敦化,总司令王德林,副司令刘万奎,参谋长振中山,总指挥戴寿珍,副指挥于兴树,大刀会司令青史,副司令刘滨堂。驻防地点:敦化、沙河掌、东宁县、三岔口、汪清县、小城子、蛤蚂塘、密山县、和龙县、三道沟及中东路线之梨树镇、五站、苇沙河、宁安县等五十余处。

  这里提到的“总指挥戴寿珍”应该就是戴万龄,按照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万龄”、“寿珍”应为同义互训,意义相同。即: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例如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万龄”者高寿也,所以也叫“寿珍”。正因为戴家军在攻打敦化时的突出贡献,戴寿珍才被任命为“混合救国军”的总指挥。



来源:腾讯网 https://xw.qq.com/cmsid/20200227A03YT000

最新评论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4-4-25 16: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