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后裔活动 查看内容

后裔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 后裔活动

纪念热血将士 致敬抗战精神

2021-8-18 10: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2|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四行抗战

      1938年8月13日,是“八一三”淞沪抗战一周年纪念日,当时,各大报刊都发表文章进行纪念,其中,作为中共中央开展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党刊《群众》和党报《新华日报》发表了同一篇社论《纪念“八一三”一周年》,这篇社论的第三段特别致敬了八百壮士。
(1938年8月13日,汉口中共机关刊物《群众》周刊刊登的“纪念八一三一周年,致敬孤军营‘八百壮士’”文章。)

以下为社论《纪念“八一三”一周年》第三段原文内容:

当今天我们纪念“八一三”的时候,谨向上海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将士致最敬礼!谨向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致最敬礼!他们今天还被羁留在沪公共租界,而失去了参加保卫祖国的自由,但他们却一刻未忘记保卫祖国的责任,此次纪念“八一三”时他们还高悬国旗,但却遭受了公共租界当局及白俄无理的虐待,我们谨向羁留在沪坚持奋斗的八百壮士致诚挚慰问之意!

关于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八百壮士”的困境,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的“八百壮士”,在中校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于1937年10月26日深夜进入四行仓库坚守。“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
(战火中的四行仓库 海岚•里昂摄)

1937年10月31日凌晨,四行仓库守军奉命全部撤离,进入公共租界,被租界当局滞留在胶州路孤军营。四行孤军坚贞不屈,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保持了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


1938年8月11日清晨,孤军官兵举行升旗仪式,纪念1937年8月11日第88师出师上海,遭到公共租界当局和看守孤军营的白俄士兵的干涉、围攻,导致孤军4名官兵身亡,100多人受伤。8月13日凌晨,公共租界当局又把谢晋元等16名军官强行带离孤军营软禁,全体官兵一致以绝食的方式坚持斗争,即为孤军营时期令人震惊的“升旗事件”。当时舆论一片哗然,各报纷纷报道并声援“八百壮士”,指责公共租界当局的无耻行径。

社论《纪念“八一三”一周年》发表的时候,正值武汉保卫战时期,中国人民的抗战正处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战略防御阶段,这篇社论从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出发,以高屋建瓴的前瞻性目光,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置于整个国际环境下进行高瞻远瞻地分析。
(1938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刊登的“纪念八一三一周年,致敬孤军营‘八百壮士’”文章。)

社论的第一段,准确说明“八一三”的重大意义:坚持了三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社论的第二段,向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将士及其家属致沉痛的哀悼”,致敬他们“为保卫中华民族保卫祖国而流了最后的一滴血”。

社论的第三段,即对“八百壮士”的坚定声援,对公共租界当局蛮横无耻行径的强烈谴责,感情真挚热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八百壮士”身陷孤营困境的关注和关心。

“上海虽然暂时的被日寇占领了,但是上海的八十余万工人三百余万市民,并没有忘记祖国,并没有放弃反对日寇的斗争,我们从每天的消息中,知道上海的工人,上海的同胞,在极端的恐怖屠杀困难的环境内,仍在坚持地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久经革命训练的上海工人和上海同胞正在团结自己的力量,正在尽一切可能给日寇以打击,正在准备将来配合中国军队的反攻,达到收复上海的目的。我们谨向坚持奋斗的上海工人和爱国同胞致热烈的同情!”社论的第四段,说明了何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体现出《论持久战》中著名的思想论断“兵民是胜利之本”。

社论的第五段,在武汉保卫战白热化的阶段,回顾“八一三”时爱国将士的前仆后继、同仇敌忾,看清沦陷后上海的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激励广大民众团结一致、保家卫国。

社论的第六段,作者将对于“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纪念、对于全民抗战的激励置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之下,展现出宏大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激昂不屈的抗战精神。

社论的第七段,作者指出也有日本的反战人士在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

社论的最后一段,作者进一步提炼主旨:全上海和全中国的同胞纪念“八一三”的最好敬礼,是踏着“八一三”烈士的血迹前进,继续发挥“八一三”的英勇抗战精神。“为民族生存而奋斗!为国家独立而奋斗!为世界和平而奋斗!”三个排比句,振聋发聩!

社论《纪念“八一三”一周年》纪念的是热血将士,致敬的是抗战精神。这篇社论里的抗战精神,不空泛不抽象,分析透彻、语言精炼、情感昂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文字中具象化,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新华日报》 1938年8月17日 郭沫若演讲:纪念“八一三” 保卫大武汉,其中也讲到了孤军营的“升旗事件”。)

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宣传阵地,《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影响广泛深远:

“《群众》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全面抗战的路线为宗旨。抗战期间,不少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的主张,毛泽东关于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思想,党的其他领导人有关抗战的言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战绩都是通过《群众》周刊介绍给国统区人民的。诸如周恩来的《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抗战的任务》、朱德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董必武的《怎样动员群众积极参战》、彭德怀的《目前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和叶剑英的《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等重要文章。
(《群众》周刊)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它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新华日报》重视在各界人士中广交朋友,请知名人士撰稿。从创刊之日起,就辟有以“促进团结,维护抗战”为己任的《团结》专刊。《新华日报》及时分析抗战的新形势,引导读者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民争取胜利之道路。”
(《新华日报》)

(关于《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介绍出自《文化抗战珍档:抗战文化的崛起 民族精神的呐喊》,刘民钢、蔡迎春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Archiver|手机版|东北讲武堂历史研究中心 ( 辽ICP备2021009674号 )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3-3-27 11:53 , Processed in 0.038935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