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学科主要进行军事理论教育;术科是为配合军事理论教育而进行的实际技能训练。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如唐继尧、李烈钧、刘存厚、罗佩金、顾品珍、方声涛、王柏龄、杨杰等。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
1930年,龙云在讲武学校成立滇军教导团(全称“讨逆军第十三路军教导团”),龙自兼团长,除步、骑、炮、工四兵科外,增设宪兵、经理、交通三个区队以培养专业军官。教导团共办三期。至此,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
1938年,按黄埔军校系列,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黄埔军校的9个分校,依照黄埔军校系列定为黄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训各类学员近8000人。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相继光复独立。为布置起义,昆明革命党人从10月16日到28日短短的十多天里,先后举行了五次秘密会议。会议决定了具体起义日期,并对起义的步骤、兵力和进攻路线都作了详细规定。10月30日,农历重阳节,起义爆发后,讲武堂师生立即投入战斗,总办李根源、教官唐继尧、刘存厚、张子贞、王兆祥、孙永安、王廷治等分别率领起义学生和部队占领城门、总督府和城内其他重要机关。作为这次起义主要军事力量的讲武堂师生,第一次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这所近代化军事院校卓越的教育成果。起义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经过十几个小时激战,于31日下午控制了全城。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讲武堂和讲武学校毕业生纷纷率部奔赴抗日前线,军长曾万钟、孙渡、卢汉、王甲本、杨宏光,在中条山会战、台儿庄会战、湘桂战役、江西战役、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中,浴血奋战,杀敌报国。军长唐淮源、王甲本,师长寸性奇,旅长陈中书,团长尉迟毓鸣、黄仙谷、薛金吾、潘尔伯、董文英等一批讲武堂毕业军官血洒疆场,壮烈殉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叶剑英,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领导八路军和抗日联军同日寇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
云南讲武堂走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出自这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崔庸健次帅,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大将。
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革命军的摇篮,从这里先后走出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较著名的有:
李根源(上将,陕西省省长,粤滇军总司令)
顾品珍(上将,滇军总司令,云南督军,云南省省长)
唐继尧(上将,云南督军兼省长,靖国军总司令,建国联军总司令)
李烈钧(上将,江西都督,护法军政府总参谋长)
张开儒(上将,滇军总司令,广州大元帅府参谋总长)
罗佩金(上将,护理四川督军,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刘存厚(上将,四川督军,四川陆军检阅使)
赵又新(上将,川滇黔靖国军第二军总司令)
杨杰(上将,陆军大学校长,代理参谋总长)
毕业生:
朱德(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叶剑英(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崔庸键(次帅,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委员长)
武元甲(大将,越南国防部部长兼越南人民军总司令)
朱培德(一级上将,参谋总长,代训练总监)
金汉鼎(上将,代理滇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
范石生(上将,滇军第二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
胡瑛(上将,云南戒严司令部司令)
盛世才(上将,新疆临时边防督办,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赖心辉(上将,四川边防军总指挥,四川省省长,第二十二军军长)
龙云(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军事参议院院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卢汉(上将,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云南省主席)
来源:网易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