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 学员名录 查看内容

学员名录

您现在的位置:  >> 讲武堂史 >> 学员名录

1908年、1931年中国留学陆军士官学校同学录

2022-5-15 1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72| 评论: 0

     日本明治维新后,以“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为纲,推动国家近代化建设,积极进行改革,国势日张,“富国强兵”成为日本朝野的强烈愿望。为适应陆军军制改革,养成大批军官,于1874年将陆军兵学寮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

    在随后的20多年中,日本依靠这套军事机器,乘势而出,先后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击败中国与沙俄,这个蕞尔小国,居然跻身强国行列,在时人心目中声阶陡增,不可遐迩。而面对政治腐败,列强交侵,民困国弱,反帝制革命风起云涌的严峻内外形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为挽救将倾的统治,只得“以昨日之敌为今日之师”:1899年开始,四川、两江、直隶相继派遣留学生进入日本学习军事。而日方出于推行“大陆政策”的考虑,也积极延揽中国留学生进到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该校为此设立了中国留学生队,扩建了中华队宿舍(当然钱是找清廷报销的),编订专门教材(主要还是为了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这批学生多数遵循以下培养模式(少数入读陆军幼年学校后升入陆士本科,但中华队第16期的唐绍骧、唐宇纵是直接入读陆军士官学校预科):进入东京振武学校(1904年之前为成城学校)补习日语与预备军事课程2年,随即以上等兵军衔进入日军部队充任士官候补生1年,退队晋升军曹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毕业后以曹长军衔复入日军部队见习半年的队附勤务后回国(民国时期多数学生直接略过见习期),以上尉或者少校职直接进入部队服务。

     从19世纪末开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陆续共计有29期,1600多名中国学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这些军事人才学成归国后,尤其是中华队第三期至第六期,各省督抚积极延揽,授予要职,多数进入新军部队和军官学堂,举凡统制、协统、标统、总办、监督,分据要津。不过与清政府设想背道而驰的是,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早就深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这些年轻带兵官们在各省纷纷响应,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普遍仅有而立之年,留日士官生们就能直接出任各省都督掌握大权,“二十年来中国军界之重要人物”几乎都可以在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同学录上看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于一系列推动民族与社会进步的活动中,渗透着他们努力和业绩,诚然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割地自雄的军阀,但也曾经是中国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军政界颇有声誉,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派系---士官系;同时,在军事教育领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中历任校长、教育长、各兵科长、战术教官,出身士官生者不计其数,这一群体在上述军校形成强势骨干,对于推进我国军事教育现代化有过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在济南惨案以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该校学习的中华队学生们均出现了抛弃个人前途,以退学抗议日方侵略暴行的爱国行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拯救民族和国家危难,在正面战场急赴国难,率部参加对日作战的主官中,当年的士官学校中华队学生亦不在少数,更有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而与日方当初培养亲日派设想不同的是,走向民族大义的反面,为“皇军”服务效忠并被钉在历史屈辱柱上的汉奸则少之又少。他们在飘摇跌宕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尽全力将国家从危亡的边缘拉出,用鲜血与汗水书写了自己的爱国心。至全面内战爆发后,老一代士官生几乎全部退隐,后期成长起来的士官生中因为投军初衷乃至政治信念的不同,在历史转折关头分别走向了命运迥异的人生道路,无论是否去台,他们最终逐步在上世纪50年代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随着岁月的消磨,时光的流逝,百年历史,都成往事。昔日壮怀激烈之士,早已不在人间。他们的经历记述,也渐就湮灭,虽欲钩沉索隐,已日益艰难,实乃主客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使然,非纯然人力可以抢救者。

    

Archiver|东北讲武堂历史研究中心 ( 辽ICP备2021009674号 )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3-9-26 14:42 , Processed in 0.025693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