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1 发表于 2020-12-11 00:00:00

【文保寻踪】深圳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宗祠——新桥曾氏大宗祠|静思斋 ...

寻访时间:2020年12月6日


上周末去深圳出差,事先曾查了一下深圳仅有的三处国保,发现都在东边很远的地方,考虑到行程甚紧张,也就没有寻访的念想。不曾想周日下午临别之际,老邹提议顺道去曾氏大宗祠(与机场大概一个方向)看看,我自是大有兴趣,估算了一下时间,亦还来得及晚上7点返回市区乘火车,遂一同前往。


曾氏大宗祠在深圳西北角的新桥村(属宝安区),从市区打车过去得一个多小时,虽走了很远,但路上一直是车水马龙,唯有城市繁华,不见乡野气息。回来后我才知道,原来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无农村无农民城市。当然,这只是从户籍的角度来说,但也足以看出深圳城市化的程度,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图1:大宗祠路上新修的石牌坊


图2:曾氏大宗祠正门全景


司机把我们撂在河边路口,我们沿着大宗祠路信步走到大宗祠门前。曾氏大祠堂坐西南朝东北,这种布局似乎不常见到,或许是为了契合风水或某种卦象吧,但下午过来,正好是大逆光,全景只能修成黑白的将就一看。曾氏是曾子之后,自古中原人多次因避乱而大规模南迁,曾氏是何时迁到岭南的如今已很难说清楚,但倒是可以明确曾仕贵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自南雄珠玑巷迁此,成为新桥曾氏的开基祖。当时曾仕贵与兄弟曾仕行分道而行,二人剖开一石,各持一半,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这也是石牌坊上“片石流辉”的典故。


图3:“片石流辉”石牌坊


对于这次南迁,有些说法是因为“胡妃之祸”,我为此特作考证,发现此说不确。一是此事(倘若真有)发生在宋度宗咸淳年间,已在曾仕贵迁新桥的一百多年后,二是我核对了那次迁徙的九十余户名单,其中亦并无曾姓之人。但总归曾仕贵这一枝自南宋以来就在新桥繁衍生息了,而且后来竟成一方巨族,传至今日已有三十余代,枝繁叶茂,族人逾万。


图4:曾氏大宗祠正门


图5:古香古色的装饰


曾氏大宗祠始建于何时现已不知,现存建筑大约是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历经重修扩建的。自唐以来,曾子在孔门中地位飙升,其倡导的“孝”更是深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到了元代,曾子被世人尊为“宗圣”。作为曾子后人,亦多有族人出仕,新桥曾氏宗祠的规模(五开间三进院)自是比寻常人家为大,同时也是深圳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宗祠。它的正堂上甚至还悬挂着雍正御笔“道传一贯”匾额,不过仔细琢磨了一下,这可能是近代人弄上去的,因为这是当时雍正帝为山东嘉祥曾庙御题的,寻常人家,焉敢乱用?


图6:曾氏大宗祠正堂


在这里,大宗祠也并非孤立的存在,在它旁边还并列着古乔曾公祠、维鲁曾公祠、潘北曾公祠、贯传曾公祠等,这些大多为清代所建,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古建筑群落。“维鲁”这些应是某代先祖的名字,但为何后人给他们单建宗祠,它们和大宗祠之间又是何种关系?我却是不太明白,介绍中也不曾提及,这是美中不足。


图7:曾氏祠堂群落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宗祠还是“活”着的,曾氏仍围绕着它们聚族而居,它们也真正承载着家族精神纽带的职能,而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参观游览的花瓶。由于那会大宗祠正门关着,我们是先从古乔曾公祠(与大宗祠一巷之隔,有门互通)进去的,只见里面聚着不少人,有的在打牌,有的在休憩,充满着原生态气息,让我们这些外姓人,忽然倒觉得有些唐突,而他们似早已司空见惯了。


图8:古乔曾公祠内


图9:“荣誉等身”的古乔曾公祠


我等北方来客极少能见到此般大型宗祠,我亦是一直对这种宗族文化颇向往,眼前所见着实让我羡慕不已。俺老于家可没这般排场,别说宗祠了,连家谱都没一本。古乔曾公祠后面是采楼公家塾,如今里面摆放着许多舞狮道具,搞不好还是一项非遗技艺呢。参观已毕,哥们几个就此话别,我独自辗转乘地铁返回市区不表。


图10:采楼公家塾内的舞狮道具


如今曾氏大宗祠只是广东省保,但我想凭借它的底子,未来跻身国保行列当是可期,只是我未必有机会再来一次了。唯一略显遗憾的是,回来后才发现在大宗祠西边不远还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永兴桥,不曾前往一看。古时这一带以蚝业闻名,桥下的这条水道可经东宝河汇入珠江,然后再上行至广州,故而此地商贸繁盛,或非发迹前的深圳墟所能比拟,然如今却是有些边缘化。思世事之变迁,诚让人感慨良多矣。




                                                    静思斋 于岳
                                                 2020年12月11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保寻踪】深圳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宗祠——新桥曾氏大宗祠|静思斋 ...